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自我、审美与创造 ─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Update:2012-03-02
  • 张璇,中华女子学院
  • 来源: 《装饰》2012年第1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忽视。从美学的角度教会学生感受对象,挖掘自我主体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理性的、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高校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课题的设置,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讲解素描相关问题。
关键词:素描、设计专业、自我主体思考、审美能力、创造力、理性

 一、传统的素描课程授课方式及其弊病
        素描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近代素描从80 年代后西式艺术教育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早期的中国素描教学主要受徐悲鸿倡导的法国素描体系和马克西莫夫教授带来的俄罗斯契斯卡科夫素描体系的影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一直以静物写生、人物头像、半身及全身像写生为主,之后单独开设人体素描课程。徐悲鸿提出的素描造型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以及人体素描的“新七法”论和马克西莫夫在素描教学中第一次提出 “结构”的概念对中国素描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主张和观点一直在素描教学中延用。纵观素描教学在我国近百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中国素描教学基本上是沿袭欧洲学院派和俄罗斯契斯卡科夫学派体系。尤其在当代,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问题越来越明显, 它没能很好地承担起对学生审美能力、设计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培养的职责。面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含糊地把问题虚带过去而没有仔细思考它,更很少有人试图解决它。

二、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对设计专业学生的素描教学活动中,如果只讲授结构、明暗、虚实、比例,与其说是让学生描绘对象,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定的“经验”和“规律”;或是提出诸如“单因素素描”、“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等名词,学生们一味地纠缠于这些名词。我们最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对于习惯上称之为素描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隘和单一了,对素描本身的内涵和它的外延拓展的理解和把握要比它本身的称呼意义丰富且重大得多。有人提出借鉴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 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在他的现象学里处理旧知识的一种做法,即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做法把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进行“悬置”[1]。所谓悬置,就是把一些既定的概念放进括号里,我们把常规的素描定律,把通常叫做好素描的那种标准放进括号里。悬置这些东西,并不是要彻底地抛弃它、唾弃它,而是遥视它、重新审视它、理解它。高等教育带领学生走出素描对他们的“禁锢”应该是自然而必须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指引学生学到素描的本质,看到素描的本来面目,把他们缺少的感性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找回来呢?如何让学生将感受到的东西理性地、美观地、合理地表达出来呢?我们应该以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标准等内容都应有所改变。

1. 首先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所有设计专业学生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素描是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基础课,素描教学应该以设计为终极目的。
        “设计是什么?”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本叫《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师原研哉说:“优良的设计是有企图和计划性地编辑资讯,抓住事物本质,将各种资讯有系统地构筑起来,再以美观、合理的外形将构筑好的资讯表现出来。”另一本叫《设计是什么?》。设计师保罗· 兰德的观点有三:观点一,设计是一种关系。即做某个设计,就是处理其中的关系。观点二,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冲突。设计是内容与形式的操作,内容就是想法,而形式就是如何处理想法。观点三,设计是化繁为简的过程。设计就是反复地处理“关系”,从而达到“简”。从这两本书中我们能受到许多关于“设计是什么”的启发,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2. 解析大师作品,启发学生创造力
        赏析大师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大师作品对于学生而言难于理解,会使学生在作画中无所适从。而笔者认为,“在一些素描杰作中,能得到在其它画作中不易领略到的那种直觉的艺术感受。”[2] 关键是我们如何分析大师作品,如何让学生了解大师的创作过程,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大师作品的优秀所在。翻开大师素描作品,他们到底历史性地做出了什么,让它们成为不朽?后人在整理他们的作品时,总喜欢用一些框架和概念来对他们进行分类和定性,似乎这更便于后人的学习和理解。然而,这样最大的损失是忽略了大师们的探索和实验过程。杨琪教授的《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一书中就始终贯穿着对这种过程的强调和分析,比如在谈到乔尔乔内时:“优雅柔和的女性裸体与宁静和谐的自然融为一体,是乔尔乔内艺术作品的特点。”“在西方绘画史上,在威尼斯画派以前,自然不是审美对象。乔尔乔内开创了一个表现自然美的新时代。尽管乔尔乔内笔下的自然还不是独立审美对象,只是人物的背景,但是,在绘画作品中,毕竟有了自然美。”[3] 笔者认为对探索和实验过程的推求和分析对于素描课程的教授者和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

3. 引发学生自我主体的思考,抛弃固有思维模式
        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尤其是考前学生接受的素描训练,单调而乏味。它无疑是磨灭想象力、禁锢思想的,会给学生的个性带来桎梏。学生依葫芦画瓢,作品死气沉沉,千人一面,学生是被动地完成作业,被动地完成学业,这是素描教学现状。前文提到的“悬置”作用正是为了让学生摆脱素描概念对他们的束缚,以及这种束缚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的被动。我们需要打破这些束缚,引导学生慢慢地进行以自我为主体的思考,虽然每个学生的进程是参差不齐的。素描课共设置64 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思维启发,经过约20 课时,全班25 个学生中有5 个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但大部分学生的表情还是痛苦的,迟迟无法动笔。经过30 课时的思维启发,大多数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整个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大有起色。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思考自己的作品,逐渐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图1、图2 是一个学生的两幅作品,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属于她的自我表达方式。图3、图4 是另一个学生的两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她们两人的不同风格。老师如何在学生大学学习的起步阶段让她们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审美,一种以“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四年的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果。

4. 设置几个典型的教学课题
        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设置几个典型的课题,提出几个有关素描本质的关键性的问题,使课堂鲜活起来,使全班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一同活跃起来。下面是笔者的教学课题及课时安排情况:前8 课时,大师素描作品讲解分析。随后完成以下四个课题教学内容:

课题一:《画室环境写生创作》,12 课时。

要求:从真实的自我感受出发,运用结构、形态、明暗、质感等要素自由结合描绘画室环境。画室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感受应该是直接而深刻的。老师应该对自己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否真的用心去感受“画室”了?还是熟视无睹,并未留意到其中的诸多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积极引发学生“自我感受”。图5、图6 是该课题中学生完成的作品。

课题二:《从自然物写生中发挥想象进行创作》,16 课时。
要求:从自然物体的结构的各种性质中引出线条意象的变化;从形体是有机的同时又是可分的性质中引出有机构成的变化;从物质的肌理特征中引出纹理组织的变化。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长期远离大自然,
使我们的很多天赋与灵感都日渐衰微了。很多哲学家认为,回归自然,应是教育的一种大智慧。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瓦萨里就认为素描一方面来自理智,一方面又从无数的自然界物体的形式结构中获得普遍的见解,因为自然界物体的形和结构,是完全按其自身的规律构成的,都是独具特点的,都是无比卓越的。大自然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想象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课题三:《器皿类任意组合写生创作》,16课时。
要求:根据摆放的一组器皿,自由组织画面,表现你眼中的器皿之美。笔者摆放了两组静物(图7、图8)。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眼睛。从图9、图10、图11、图12 中我们可以确信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表达自我,学会了表现自我眼中的美。学生们写生同样的静物组合,但他们的作品没有雷同。

课题四:《关于有形与无形的创作》,12 课时。
要求:将两种以上的物象,经过扩散思维想象的“加工”,相互转换、嫁接、变异组合成一种形态、属性或功能与加工前部分或完全不同的造型。该课题的设置目的就是要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可以借助静物也可任意想象物象,经过扩散思维想象的“加工”,相互转换、嫁接、变异、组合成一种不同的形态。(图13)

        在整个64 课时的素描教学中,学生们上课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最终作品说明这样的课题设置是有效的,是优于传统的素描教学程式的教学效果的。虽然它一定不是完美的,甚至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调整改进,但这至少是一次有效的探索,是一次看得到的突破。

5. 通过有趣的小练习,让学生意识到素描中重要的问题
        在《教室环境素描写生》课题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在十分钟内画十幅教室小稿,要求一分钟画一幅。我严格控制时间,学生每幅画的进度必须严格按照我的“起”、“停”的命令进行。于是一个滑稽的场面呈现眼前:学生们像是被打晕了的兔子,随着每一次“起”的命令,20 几个脑袋开始慌乱转动,寻找目标。这样的场面经过了10 次! 全班25 个学生,有24 个学生的画面是“支离破碎”的,她们将慌乱中看到的任意10 件物品进行照抄罗列。只有一个学生的十幅画面不是这种漫无目的、慌乱寻找的结果。在十幅小稿中都出现了画架的形态,只是表现的形式和角度不同。笔者以该生的作品为例对比其它的作品,让学生学会去感受:教室到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室里那么多东西,到底什么东西打动了你?感受是如此的重要。画家柯罗说:“我是一方面细心地追求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我决不失掉心里的感受.现实的东西只不过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只有感性才能使它完整.只有你真受感动,你才能把直接的感受传给别人。”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直接影响到课题二中学生对自然物的选择。感受是表现的基础。 


6. 发现学生不同潜质,指引她们意识到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与众不同的潜质,从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她们的不同,甚至能看到一些“风格”。这种不同是经过了几十课时的引导,在摸索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作品《瓶》(图14)、《乐章》(图15)、《冥想》(图16),这些作品风格突出,表达方式和表现风格与作画初期相比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充实。


7. 教师带领学生对画面进行反复推敲

        美需要不断发现和探索才能得到。素描课上的每幅作品都经过了多次的推敲和修改。学生们不光需要老师给她指出不足,提示她画面中哪些部分处理得不够好,更需要老师对每一次推敲的“进展”都清晰地分析理由,使学生真正理解处理不当的原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不只一种方法去处理好画面。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后者,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学生自己没有进行思考。没有了思考,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结语
        上述教学探索与实践历时3 年。实践结果表明,从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素描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素描教学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真正成为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

* 本文为中华女子学院教改课题项目

注释:
[1] 金锋:《日常陈述》,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4,第114 页。
[2] 王裕安:《世界素描大师》, 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1998,前言。
[3] 杨琪:《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 中华书局, 北京,2007,第135 页。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2006。
[2]( 美)麦可· 克鲁格:《 设计是什么?》,吴莉君译,原点出版社, 台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