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基于地方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服饰设计教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饰设计类课程教改纪实

  • Update:2013-01-12
  • 肖柳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基于地方民族服饰文化,将原服饰设计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摸索出一套“以点带面成体,点面体三结合”、“两无三有”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力图逐步形成一套特色服饰教学“体”系,传承弘扬民族服饰艺术,培养有本土民族文化个性的、出色的服装设计师。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有壮、瑶、苗、侗等约40 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积淀了浓厚的、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柳州融水苗族服饰堪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珍贵的民族服饰文化正陷入失传、灭绝的紧急状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服装团队的教师们通过长期的民族地区院校教学实践和充分地深入企业、社会调研,发现服装专业大部分学生往往注重的是西式审美,对本地区特有的民族服饰文化一知半解, 设计纸上谈兵、重形轻神,旧有的教学缺乏地方民族特色、缺乏应用性,没有很好地贯彻“立足柳州,服务地方,与市场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思想及定位,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企业、社会的需求。
根据专业科目整合应用民族服饰文化,构建特色服饰教学体系,这对于探索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有地方民族文化个性的、出色的新一代服装设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教师们基于本土民族服饰文化,结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原服饰设计类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一、教学设计与应用尝试
1. 构建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新课程领域
首先,以“工学结合,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进行服饰设计类课程的开发设计,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的新课程领域。团队教师们与企业专家一起,根据服装设计岗位的人才要求和工作任务,借鉴“T”型发散与聚合设计思维(即设计既要发散纵向深入的点、横向宽广的面,又要有机地聚合为一体),共同构建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课程领域。开发纵深的“点”——《手工印染》(桂北染缬)一门民族服饰类课程,由具有深厚本土民俗技艺功底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承担教学任务。设计宽广的“面”——把原《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拆分细化,与广西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原《服饰图案》、《服饰配件》、《成衣制作》、《针织服装工艺》等课程相关的应用操作部分整合,重构为《服装设计基础》、《童装设计》、《成人装设计》三个新的课程领域;将广西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尽可能地在新的课程领域中全面铺开。
2. 创建新课程的教学情境及项目任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创建新课程领域的教学情境。教师们按照服装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实现”的实际工作过程,确定了“获取原创素材→色彩材质的研究→造型的研究→整体的运用→样品的设计制作→成果展示”的教学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创建了《服装设计基础》、《童装设计》、《成人装设计》、《毕业设计》等新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子情境。
在学习情境及子情境中,依据企业工作项目和本土民族服饰文化设计了项目任务。利用项目任务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又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实践动手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信息处理、与人合作、创意革新、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例如《童装设计》创建了“创作意图的表达、用材质表达主题情感、局部造型设计、整体设计”学习情境,设计了“收集并分析原创素材(含本土民族文化)、结合原创素材为童装厂设计制作儿童日常装、盛装、校服系列”等项目任务。
3. 设计渗透民族服饰文化的教学内容
然后,以地方民族服饰文化为创新,设计《服装设计基础》、《童装设计》、《成人装设计》、《毕业设计》等新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作为上述课程的主讲教师,我将广西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渗透到课程的学习情景和项目任务中,根据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及课时等,“两无三有”——即注意去除民族巫文化与伪文化部分[1],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分程度地讲解和应用本土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1)《服装设计基础》——浅泛讲解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装设计基础》是服饰设计类课程的初级阶段,较之前承的《服饰图案运用与设计》、《服装配色》课程,它已不再是单项服饰元素的学习,而是各项元素的有机综合应用,总课时108 节。因此,我带领学生参观地方民俗展览,较浅显、宽泛地向学生讲解广西苗、壮、侗、瑶族服饰样式、风格及现状。
(2)《童装设计》——着重分析融水苗族服饰的配色和图案
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三大苗族聚居区之一,苗族原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其精美的服饰、深厚的文化是研究探索、教学应用的精义和优势。因而接下来的《童装设计》、《成人装设计》这两门课程,都以分析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主。
学生学习《童装设计》课程时,已掌握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并且童装的设计点主要在利于身心健康的色彩和具有教育作用的图案上,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计不同年龄、品种童装的能力。故我注意删除带有封建迷信的、无益的巫文化部分,如巫师服装和面具、盘瓠神图腾等省略不谈,向学生着重讲解融水苗族服饰大胆绚丽的配色技巧与蝴蝶妈妈、继宇鸟、各式植物花卉等纹样,以及如何结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需求与穿着场合来应用。
(3)《成人装设计》——深入剖析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内涵
成人装设计应在实用的基础上带有原创的艺术创新,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通俗地说就是“能做又能穿、好看又好卖”,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成人装设计》课程里,我给学生深度剖析融水苗族及本土其它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内涵,包括融水苗族的历史、族群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理念、跨界创作方式、多样统一规律等,指出应避免应用化学绒线、塑料饰花、制版印刷等急功近利的伪文化。学生学习到这个阶段,已经对民族的东西融入现代设计有一定的想法了,因此指导学生将苗族元素与流行趋势相融合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共同挖掘本土主要少数民族文化精华
前面的课程为最后的《毕业设计》做好了铺垫,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关键时机。所以对于《毕业设计》课程,我与学生之间“按需、互动、深层”沟通。师生共同到本地区民族乡镇做田野考察,尝试挖掘广西苗、壮、侗、瑶等民族的文化精华,例如融水苗族图案创作的“原始思维”、桂北苗家的染缬艺术、壮乡的壮锦与绣球艺术等。然后确定具体的设计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深邃的文化精华的理解消化,结合现代元素和技法再创作。最后,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拿去参加展演或比赛,拿去给企业挑选,检验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是否到位,设计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4. 黏合民族特色教学“体”系
“以点带面成体,点面体三结合”。系部成立了民族饰艺实训工作室、服装设计实训工作室,学生从大二下学期起已基本具备了进行某类服装设计的能力,教师就安排同学们进入工作室进行相应的设计实训。师生们将上述课程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与社会展演、设计大赛、企业市场相结合来开展设计实训,“点”、“面”融合为一“体”。

二、教学与社会服务成果
1. 学生设计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上普遍表现出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还有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理解及如何传承应用的思考:“在现代元素中加入民族,是很好的课程很想学”、“民族的东西很有底蕴和内涵,如果很好地跟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是一个极大的商机”……
在设计实践中,学生纯西式的、大众化的东西少了,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如文婷等同学从女大童﹙少女﹚的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引导大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出发,使用小面积的鲜艳色和无彩色搭配,应用苗家含有美好寓意的花卉纹样组合,设计出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少女配饰作品——《苗家魔术包》(图1-4)。
2. 精品课程建设
团队教师们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和高职教育特色,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服饰设计类课程的建设。其中,《童装设计》课程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依托,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独特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课程风格,2010 年8 月经专家组评审被确定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 为地方社会服务成果
作为构建民族特色教学体系及服务地方社会的一个重要项目,2009 年11 月、2010 年11 月,系部连续两届参与承办了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服饰展演晚会,展示了师生们设计制作的苗族风格现代服饰系列作品。展演获得了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的专家学者、融水县领导及现场观众的一致称赞;同时,本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及更多人的关注。

结论与展望
在民族地区院校的现代服饰设计教学中,根植于丰厚的地方民族服饰文化,用教学改革摸索出一套“以点带面成体,点面体三结合”、“两无三有”的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实践证明,这套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还应将民族“换装”礼仪等动态文化也纳入教学体系中。[2] 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鞭策着教师们在服装专业教学上潜心耕耘,在更深层次、更广维度上做出新的开拓和贡献。

注释:
[1] 王爱青:《苗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机制研究——以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为个案 》,西南大学,重庆,2009,第34–35 页。
[2] 陈雪英:“苗族服饰符号的教育价值诠释——基于西江的教育人类学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10.5,第58–6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