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包豪斯给美国留下了什么?

  • Update:2009-11-23
  • 张涵予
内容摘要
包豪斯给美国带来了全新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改变了美国城市的天际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推进了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发展。包豪斯,在过去的80年里,已经在美国落地、发芽、开花,在推动现代设计的方面丰富了一片土地的景观,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在欧洲关闭。随后,多个重要成员从欧洲来到美国。他们来到了各地的大学、学院等继续传授他们的理念,来到了当时的黑山学院,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新包豪斯等。他们在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原包豪斯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设计和艺术教育。连格罗皮乌斯本人在几十年之后回顾这段包豪斯的美国经历时也说: “回顾过去,你很难相信,尽管困难重重,包豪斯已经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当你住在德国的时候,你很难想像包豪斯在国际上已经有多有名,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在这两个国家,学校的艺术和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遵循这包豪斯的方法,在州级的官方的建筑师考试有着“什么是包豪斯”这样的必答题。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尽管你和我都未曾预料到我们将会遇到的巨大的和几乎不能克服的困难。”

        今天,像格罗皮乌斯说的, 美国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仍然可以不费劲地找到包豪斯影响的踪迹;同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推动美国建筑、设计和艺术发展的学生,影响深远 ;美国的建筑证书测试仍然要求考生回答关于包豪斯的细节性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生活》杂志因密斯在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成就将其选入世纪最重要的100个美国人之一,因为他成就了美国都市的天际线景观……

        包豪斯,在过去的80年里,已经在美国落地、发芽、开花,丰富了一片土地的景观。


一 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在20世纪20年代和之前,美国东海岸的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仍然沿用欧洲方式的传统的建筑教育,强调经典的建筑系统中具有法国美术特点的方面和逻辑。与此同时,位于中西部的学校的建筑教育则追寻一种工程为基础的技术性的道路,而忽略艺术设计的、美的或者感官的创作。

到了20年代末,东海岸模仿欧洲的教育系统遭到了很多设计师、教育家、学生的抨击。因为那种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古老陈旧、学生的设计项目没有用处、对作品的评价对学生没有帮助。”  很多批评认为,这个体系强调太多临摹描绘技术的提高,而变得不人性也不实用。另外,这个教育体系下的设计项目都是通过竞赛、比赛的形式进行,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更加专注于如何赢得比赛而非真正的学习。就这样,到30年代之前,美国的设计教育界已经相当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当经济大萧条来临的时候,当自己的教育体系内外受到抨击的时候,当一些与欧洲保持联系并且看到欧洲的现代主义进程的时候,美国似乎毫不犹豫地向欧洲的包豪斯大师们敞开了欢迎的怀抱。

        1937年2月,格罗皮乌斯接受邀请,抵达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剑桥,成为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教授。自从到达哈佛,格罗皮乌斯就坚定不移地希望将基础设计课程设置到核心地位。他希望哈佛研究所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选择自己的专业之前,就进入六个月的基础设计课。然而格罗皮乌斯却在这里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或许从根本上说,哈佛并不希望格罗皮乌斯在这里建立一个包豪斯的翻版,或者说包豪斯的美国版。终于在1950年,通过鼓励其他老师投票和拉来资金赞助等方法的努力,格罗皮乌斯得以实施他的基础设计课程,并以“设计基础”命名。在哈佛,尽管没能实施全部的包豪斯模式的计划,格罗皮乌斯还是尽量地将包豪斯的设计哲学融入了课程中。格罗皮乌斯关于现代设计的圣战,迅速地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他在哈佛的这种实践,也引发了美国其他建筑学院的改革和效仿。这也成为了美国结束在建筑对历史的模仿的开始。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影响美国现代和当代建筑的毕业生,其中有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桢文彦(Fumihiko Maki)、贝聿铭(I.M. Pei)、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等。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达美国之后,密斯在芝加哥安家,并受聘于阿摩尔理工学院(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后来的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IIT)。在教学上,密斯坚信“回到基本”的教育方法。密斯认为学生首先要掌握绘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了解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建造方偏爱和提供的材料;另外,学生还应该掌握工程和设计原则的基础。本着这样的理念,密斯在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还有芝加哥艺术学院(迁入芝加哥的早年间)都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课程。密斯相信他的建筑语言可以被学习并应用于任何形式的现代建筑中,他同时也把这种信念运用在教学中。他与学生近距离的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脚本的解决方案,然后允许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演发出对某个具体项目的其他的方案。今天,密斯的一些课程仍然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之中。

1933年,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斯带着妻子安妮•阿尔伯斯(Anne Albers, 之前也是包豪斯的学生)一起移民到美国。之后,阿尔伯斯成为了北卡罗来那州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的教师。来到黑山以后,阿尔伯斯除了开设他在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还开设了色彩和油画的基础课。对阿尔伯斯来说,艺术教育的最根本之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真切地“看”。除此之外,就是要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双手的实践去实现。也许,看、想、做,这三个方面可以被看成是阿尔伯斯的创作三步骤的理念。阿尔伯斯还坚持认为学生如果没有经过紧密和严格的训练,就不会有能力去有效地成就什么。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就必须真正地了解形状、线、色彩、质地等等视觉的元素。1950年,阿尔伯斯离开了黑山,并成为了位于康奈迪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设计系系主任, 直到1958年,他从教学的岗位退休。

        1937年,受到美国容器公司(Container Corporation of America)主席瓦尔特 •派卜克(Walter Paepke)的邀请,拉孜罗•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搬到芝加哥,并成立了“新包豪斯”。学校的办学原则于先前在德国的那一所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不幸的是,仅仅在一个学年之后,学校就由于资金支持者的撤除而关闭。派卜克继续着他本人的支持,并且在1939年,纳吉开设了设计学校。1944年,发展成为芝加哥设计学院。他的关于发展设计学校课程设置的努力被纪录在他的著作《情绪中的视觉》(Vision in Motion)。

就这样,渐渐地,包豪斯的主人公们改变了美国的一些学校的教学法,包豪斯也融入了美国原有的设计教育体系并且成为了其中有力的推动改革的力量。包豪斯在美国的功能主义设计教育强调特别是将形式、材料和家庭日用物品的结构做出改变以适用于工业化的程序中,并最终设计出标准化的、适合大众日常使用和消费的产品。这种对于设计怎样被教授的重新定位的最终结果是,简化的、标准的、和价格更便宜的产品,而由于设计的发展为各方所带来的各种附加好处,设计教育因此也受到了美国政府、企业、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格罗皮乌斯曾经在德国就预见的却最终没能实现的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着市场和消费的更加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的设计教育也增加了一些包豪斯教学体系之外的东西,特别是与市场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市场学、市场消费心里、公共关系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个体行为学,等等。如今,美国的设计教育已经形成了以设计理论、设计基础和项目设计组合而成的一个体系。


二 无数个现代都市的天际线——从芝加哥到纽约,从纽约到香港

20世纪30年代,密斯为芝加哥中等收入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高层公寓,如860-880/900-910湖岸车道的住宅大厦(860-880 Lake Shore Drive)等。这些公寓楼拥有高度和体量,拥有多面的钢和玻璃结构,与那个时期更古典的砖墙公寓楼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

        在密斯建立了他对于“楼”的一般形式和细节的基本设计理念之后,就把这些理念运用在后来的高楼的项目之中。他设计的那些高层建筑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每个楼都拥有着非常精致的都市空间。而在多个高楼组成的社区中,他把这些个体的楼安排得像是随意地散落在空间内,而非形成严格的排列关系;他在室内空间的设计里,创造出空间可以自由流动的形式和更平坦的表面,来反映城市的嘈杂之中的平静以及精力不能集中时候的绿洲;他还通过在地面的铺设时留有空间给绿色植物而把自然带进建筑,植物于是看起来像在城市空间里任意生长,就像在高楼大厦存在之前,它们原来就存在在这个环境中一样。
   
在纽约,世纪之初就已经出现城市规划和一些摩天大楼的设计,不过真正的大批量地出现高楼大厦还是在30年代国际主义风在美国出现之后。密斯、布劳耶、约翰逊等一大批包豪斯的主人公或者受到包豪斯深刻影响的设计师都在纽约这个舞台上做了大量的实践,比如西格拉母大厦、惠特尼美国艺术美术馆,等等。渐渐地,他们成就了纽约如今的天际线。

包豪斯的主人公通过在美国多个教育机构的努力,为美国培养了优秀的设计师。而由于美国本身的开放性,世界很多地方的学生慕名前往学习,于是包豪斯也在美国为世界贡献了教育成果。贝聿铭作为一位华裔设计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从60年代开始,贝聿铭完成了很多至今仍然知名的大项目,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绿色大楼,国家艺术画廊的东翼,印地安那大学的美术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克利夫兰摇滚名人堂,多哈伊斯兰美术馆,等等。其中,香港中银大厦至今都可以作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三 “国际主义”的真实实现

尽管美国人沙利文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专门的或者说专用的概念,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才正式在美国出现。

1932年,纽约的现代艺术美术馆举办了包括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和其他来自欧洲各地的设计师和美国现代建筑师在内的欧洲现代主义作品展览。约翰逊和西区柯克一起发表了论文《论国际式风格》,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主义的建筑原则。至此,国际主义风格正式来到美国,并以现代主义的的概念和形式在美国得到发展。

包豪斯在30年代中期进入美国,随着格罗皮乌斯等人的努力,加上美国设计界自己的领悟,到了二战后,美国设计界的主流已经倒向强调功能的现代主义。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设计应该由它的实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包豪斯那里,还带着强烈的社会主义民主运动色彩,旨在把设计的服务方向从为上层社会服务转向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更像是知识分子的空想的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到了美国之后,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现代主义不再具有政治性,更以形式为结果。因为像“少即是多”等这样的民主的、清新的、亲切的风格受到了业界的广泛欢迎,现代主义迅速与产业领域相结合,体现在了工业产品的各个方面。在设计风格上,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  在设计实践中,美国设计终于在二战前后回归到了沙利文在半个世纪之前提出来的“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当初传入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也真正的成了国际主义的,在西方各国甚至东方的日本等地方受到了追随。


四 对现代主义的的再思考

    密斯等人的设计无疑给当时的美国带来全新的感受。当一直以来满眼尽是“红砖绿瓦”或者小城堡似的房子的,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突然看到芝加哥市里、密歇根湖畔巨大无比的玻璃大厦,或者看到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的优雅的大玻璃落地窗的教学楼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清新和时尚,勾起人们足够的好奇心和跟风。

菲利普•约翰逊就是密斯的忠实并且优秀的追随者之一。他的作品受到了密斯很大的影响。在密斯到达美国之后率先设计出各种玻璃外墙的房子之后,约翰逊在1949年也完成了一件作品,直接就取名叫做“玻璃房子”。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已经有一些设计师萌发了将建筑物所坐落的风景直接作为建筑的墙的念头,而约翰逊的个人导师,密斯,甚至已经完成了一些这种形式的最初的草图。约翰逊的玻璃房子是对于外部环境完全通透的,因此,从房子的一侧看到的所谓的房子的墙,就是房子另外一侧的风景,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都是如此。

        然而密斯式的设计易于模仿,但模仿品却往往容易失去灵气。于是有一天,大家猛然意识到周围出现了大量重复的房子:玻璃、钢、混凝土的盒子,偶尔有一点沙石色砖的变化。于是有一天,有一些厌倦了这一切枯燥样式的设计师揭竿而起,推倒了现代主义。
 
顺着20世纪美国建筑史的藤蔓往前抓,会发现美国国内对包豪斯的这些主人公们带来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一开始对包豪斯带来的现代建筑展开批评的,也许是对传统的欧洲经典建筑设计念念不忘的人,那些保守派或者顽固派,到后来,特别是二战后,更多厌倦了单一样式的、便捷却又枯燥的、缺乏美感的现代建筑设计的人加入了批评的队伍。甚至当初把现代主义介绍给美国人的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也站了出来。1948年,美术馆邀请了一些建筑师,如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唐那德、约翰逊等等许多人,来进行正式的论坛,论坛的主题就是“现代建筑怎么了?”

汤姆•沃尔夫在《从包豪斯到现在》里对西方现代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德发展做了叙述和评论,对将现代建筑从欧洲带到美国的包豪斯做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本著作在80年代被译成中文出版,而80年代特有的表述方式让沃尔夫本来就已经俏皮的批评显得幽默。当时美国的《出版家周报》也在评论这本书时这样写包豪斯:“一切源于五十年前包豪斯的伙计们,他们的建筑国际式把我们的办公室全放在玻璃盒子之中,使我们的美术馆像车库,使我们的学校像商业中心。”  如今,坐在楼里写字的诸位,站在书店正在看书的诸位,或者在学校讨论问题的诸位,想想自己所处的建筑物的样子,是不是感觉很幽默?尽管我们所处的是与美国隔着太平洋的地球的另外一面,尽管我们所处的是距离那本书写成的三十年之后,境遇却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