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设计明星·跨界

  • Update:2013-04-30
  • 赵 华 中国装饰杂志社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
跨界设计在当下仿佛就是时尚的代名词,特别是当众多设计明星纷纷与各大品牌合作,不断推出的绚烂的明星产品,跨界设计已然成为设计师们的创新手段与推动品牌的强力效应。而我们是在关注这些特立独行的明星和其作品,还是在看待在新的社会、技术、工艺、材料、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个性使然的设计明星们不断延伸的创造力与设计哲学呢。每一个跨界的设计明星都是一个世界,有着自身的语言与哲学,“界”对于他们来说,本身便是相对模糊的,本文便是从两位活跃的设计明星个案出发。

 自由是全人类都在追求的,而对设计师而言,自由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特别是那些有着超能量的设计明星们。而跨界设计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并非是偶然现象,也并非是一种时尚潮流,它自古有之。跨界设计亦不是设计的一种风格,一种主义,而是设计的本性使然,在新的社会、技术、工艺、材料、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更显现出后工业时代的融创性。每一位热衷于“跨界”的设计明星,其想象无所不尽其极的作品都与其性格、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观点鲜明,个性十足。
想象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多远,如同一块糖果与一座城市的体量之比,而它们之间的界线并没有如此严格。当席卷设计界的全球化观念袭来,各领域之间也不再有清晰的边界,人的生命空间被“无限”地扩大,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跨界”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设计师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设计范围,而是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游弋于各种领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在秩序中创造混乱——扎哈·哈迪德建筑在所有设计门类里是受限制最大的一类,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师越是表达出一种希望挣脱束缚的观念。建筑的自由诞生于规则和限制中,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他们中的一些做出了跨界的尝试,在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的身份之间自由转换,显然超越了自身作为建设者的愿望,建筑师被重新定义了,他们无处不在。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跨界设计的建筑师中极具代表性、话题性与争议性的人物,业界将她称作建筑界当仁不让的女魔头。(图1)她设计的触角无论触及哪个领域,作品都毫无例外的沾染着超极鲜明的个人特征与狂放霸气,无论是她的个性力量还是她的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明星范儿”,无怪乎各大品牌争相与其合作,但扎哈的跨界并不是所谓的玩票性质,她的设计有其独特的语言与哲学,即——在秩序中创造混乱。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女性建筑师,扎哈是现代建筑解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其本身即是对传统原则和标准的否定和批判。扎哈的经历本身就非Design Star & Crossover常“跨界”,她出生于巴格达,伊斯兰文化的艺术与神秘一直伴随着她,从波斯地毯中交缠繁复的花样,到阿拉伯书法流畅的线条,使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着天方夜谭般的想象空间。她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认为建筑设计就像科学实验一样,因此在她看似感性的设计中基于的其实是很强的理性思维与实验性。20 世纪早期卡西米尔·马勒维奇和埃尔·利西斯基的至上主义也给予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扎哈从70 年代进入伦敦的AA 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学开始,至今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如今,她的“参数化”设计理念已遍地开花。
多方位出击的扎哈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除了那些匪夷所思的异形建筑,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从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建筑、室内空间、产品、家具,到时尚界的首饰、服装、鞋子,所有经她手而问世的作品,都呈现出极强的视觉张力和个性。扎哈在不同领域的设计中体现了她对空间结构的独特意识和对技术的实验,这些设计只是种类、材质和尺度的区别,而在形式和内容中却彼此互通。这些看似“跨界”的设计其实一直是在扎哈本身的个人语境中。并且,她也在像面对建筑设计那样,从流线型设计开始,探讨复杂的多维空间关系,在寻常的设计语言中,引入了新颖的思考和非同寻常的形式。扎哈还从自然景观中汲取灵感,尝试着创造出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具备明确定义的模糊空间。她认为空间之间柔和的过渡是相互影响、渗透的,而这看似混乱和无序的模糊的空间正是生命的自然属性所易于感知的。我们可以从扎哈在不同领域中的“跨界”设计中找到她独特的设计哲学。
扎哈著名的“跨界”设计是她与巴西的鞋子制造商“梅丽莎公司”(Melissa)以及与法国品牌鳄鱼(Lacoste)合作设计的新型女鞋。(图2、3)从这批限量版有切割的孔洞和螺旋形对角倾斜的鞋带交错盘绕的时尚女鞋可以看出,扎哈依然采用了她标志性的盘旋手法,大弧度、流线型和镂空等元素,使得鞋子具有了强烈的建筑感。如此看来,无论是她为路易·威登设计的女士手袋(图4),还是吊灯设计(图5),从外观和形式上看,与其代表作伯吉瑟尔滑雪台(图6)如出一辙,此法还沿袭在她为施华洛世奇设计的水晶镶嵌的项链和手镯上。(图7、8)
扎哈的“参数化主义”并不是指一种设计工具,而是一种设计风格。它对物体有一个参数化的操控性,在物体内部可以进行关系的整合,几何体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互相交接的,具有一定的塑性和延展性,其初始状态和最终效应已经和传统定义上的几何体截然不同。在她的设计中常常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她的第一件建筑作品,与德国维特拉家具公司合作设计的维特拉消防站以及她在迪拜设计的表演艺术中心都是典型例证。(图9、10)建筑与雕塑、外观与内部的界限已全然消散。我们再来看扎哈的其他“跨界”作品,简直就是微缩的建筑模型,Niche 是一组由五个独立的盘子构成的桌盘,可自由组合形状,盛放零食或其他物品。这组黑色三聚氰胺制成的异形桌盘在桌面上宛如波浪般起伏。(图11)她近期还受艺术品商人兼作家Kenny Schachter 之邀设计了一款名为“Z-Boat”的摩托艇,将不对称的造型运用于船身的空间设计上。(图12)
应该说,在扎哈眼中,“界”本身就是虚无与模糊的,无论是与外、大与小、硬与柔、虚与实、静与动。她为西班牙卫浴品牌Roca 设计了在伦敦的展览艺术馆,贯穿曲线围合的几何线条赋予空间内部与外部的复杂性和自然美,具有水流一般的动感,地面、墙体、天花,以及内饰、照明、家具都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13)而我们再看她与意大利家具公司Sawaya & Moroni 合作设计的Z-Chair 椅子,除了材质与体量的差异,依然是扎哈式的手法,呈现出的是一件实用型雕塑作品,扭曲造型结构的分化和连续性,极其流畅的封闭循环线条,结构与支撑有机地融入了作品的形式,流动反而带来了稳定感。
(图14)同样,她的“液态冰川”桌,是在稳定中隐藏变幻的存在,以凝固与静止表现融化与倾泻带来的动感。(图15)艺术与设计的戏剧性表达——亚米·海因当下,许多艺术家也开始为多家品牌进行跨界设计,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诞生出许多模糊边界的设计作品,很难说明它们是雕塑、装置还是产品本身,但为何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呢?
近年来活跃在设计界的西班牙工业设计师亚米·海因 (JaimeHayon) 是极具潜力的设计新星。(图16)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童话般的设计风格,使得他的作品纯粹与斑斓,充满梦幻色彩,也极富戏剧性。亚米在各个设计领域皆有杰出的表现,无论是书籍、插画、装置艺术、室内装饰、舞台设计、瓷器、家具和艺术品。他相信作品都是在讲述故事,分享情绪,而设计就是创造一些包含品质与个性的美丽事物。他游弋在艺术家与设计师之间,也游弋在孩子与成人之间,艺术的纯粹性与设计的理性融合的如此巧妙,也为日渐趋同和现实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亚米·海因70 年代出生于西班牙,十多岁时就非常醉心于滑板文化及涂鸦艺术,曾在马德里和巴黎学习工业设计,1997 年开始在贝纳通(BENETTON)集团位于意大利Treviso 的Fabrica 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很快便担任视觉负责人,这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经历。Fabrica 成立于1994 年,致力于资助世界各地的艺术新锐,并研究由设计、音乐、电影、摄影、出版以及网络媒体来取代传统的广告方式,强调设计、艺术、文化相通,也奠定了亚米日后横跨艺术与工业设计领域的开阔风格。2004 年他在巴塞罗那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成为了一颗耀眼的设计明星。
亚米的工业设计极富艺术气息和后现代主义风格,他亦跨越在古典与现代、童真与冷峻、平面与雕塑之间,他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仿佛作品是舞台的主角,上演着一幕幕童话故事、魔幻传说或古典戏剧,他仿佛是一个百变而优雅的魔术师,不知他下一秒钟会呈现出什么,而唯有童心未泯的人可以看穿,他不过是个玩心大发的纯洁的孩子。
进入数字时代后,当今的视觉图像已弥漫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的方方面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视觉的盛宴,亚米的创作像是对视觉的致礼,对于图像这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类的视觉、梦境及想象中的存在,经过想象的加工与个体的独特理解糅合,成为全新的维度体验,而戏剧性则带来了这种视觉存在的凝固与想象。亚米的创作仿佛是特定时间的图像片断,无论是平面还是产品,都有着舞台剧般的戏剧效果。


亚米的第一件作品是与西班牙卫浴品牌ArtQuitect 合作的AQHayon 系列,(图17)他超越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创造出另一种混合的独特风格。他对传统工艺本身非常注重,并不断开拓新的艺术风格,特别纤细而富有漫画风格的桌脚,带有明显的亚米特征,是其插画风格的延伸,他也常常将他的插画造型来创作其他产品。2007 年为荷兰鹿特丹Vivid
Gallery 绘制的平面作品(图18)与他所创作的家具、陶瓷都带有着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浪漫与优雅,创新大胆的材质组合与有机的形式都产生出戏剧性的夸张与超现实主义的情境。(图19-23)亚米的戏剧舞台可以小到一个餐桌,甚至是一盒巧克力,也可以大到一座广场。他和日本产品设计品牌“丸若屋”(Maruwakaya)合作为陶瓷公司Choemon 设计了传统的陶瓷餐具,将其布置为餐桌的元素布景,具有生动鲜活的表情,希望能重新唤起人们对餐桌文化的重视。(图24、25)而他为歌帝梵(GODIVA)设计的2013 款情人节巧克力则像喜悦和甜蜜的爱人的脸庞。(图26)他在2009 年为伦敦设计节创作了特拉法加广场装置,将巨大的陶瓷国际象棋融入伦敦的城市和它的历史元素中。(图27)
亚米的“跨界”还跨越在梦境和现实中,他常常将梦中出现的体验和角色带到现实世界,造型夸张的摇椅Creen Chicken 就是他梦中出现的一只绿色公鸡。(图28、29)而他在现实中的设计本身也是在营造梦境,他将其风格赋予了极为跨界的命名——“地中海数字巴洛克风格”,并以此构建了将各种情节和元素组合在一起的超现实艺术空间。(图30)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当事物看上去不相匹配的时候,找到他们的协调处。”这本身就是极富戏剧性的。
各大知名公司与不同领域争相与设计明星们合作,开发着与众不同又带有炫酷特征的明星产品,而设计师们也乐得游戏其中。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设计明星与“跨界”实在是再紧密不过了,这其中虽不乏有“玩票”性质的偶然为之,但负责任的设计明星则更多的是在这些领域中实现着自身的探索,无论是在形式、技术还是思考、理论层面。每一个跨界的设计明星都有着他们自身的设计哲学,这其中并无雷同,而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星光熠熠的背后,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明星产品还是设计哲学,是特立独行还是对设计和生命的探索。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1] 景观中国:“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 哈迪德”,http://www.landscape.cn/special/zaha/index.html。
[2] 扎哈· 哈迪德工作室:http://www.zahahadid.com/archive
[3] 亚米· 海因工作室:h t t p : / / w w w .hayonstudio.com/
[4] 夏缘缘:“非跨界不设计——从时尚品牌的跨界设计看设计的融创精神”,《文艺争鸣》,2011 年第3 期。
[5] 闫石、潘云华:“跨界设计的模式分类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