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手艺的新美学

  • Update:2010-11-09
  • 来源: 装饰

手艺的新美学

编者按:手工艺,在大生产这个名词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前,并未对自身的美学性或哲学性有过多少期盼和挖掘,反倒濒临“大生产”的威胁时才开始自我反思,加之信息时代快速生活方式的轰炸,人们越来越享受消费经济社会模式下的感官享受,而不再关怀各种对当代物质生活泛滥而造成的审美缺失的泛滥,更多地手工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手工艺将走向单纯技术化的装饰道路,走向后现代思想家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还是作为艺术创作成为思想表现的一部分,仍是行业界以及现实产业争论的焦点。“手艺的新美学——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家提名展”展出了白明、唐绪祥、祝重华、林涓、梁远、王秦、朱小杰、刘小康、郭新、杨帆、林乐成、滕 菲、周小瓯、刘立宇(本文将详细展示他们各自的作品图片及介绍)等手工艺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更趋向于生活化,有的更趋向于对技术之美的探索,有的则更趋向于对审美追求的展现。
 

一,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

        包豪斯1919年的命题在未来世界几乎都成为现实,但惟有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这个问题例外,而且,今天他们反而越来越远。即便在通常认为的东亚手艺的“发达国”日本,手工艺品的“旅游产品化”,也完全不是柳宗悦说的“美的生活”的反映。为文化“符号”进行的消费不是真正的“价值”享受,同样仅为“商品”进行的生产也不是手艺正道。我们长时间无奈地看到,在人人都卷入其中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的手工艺和它的作者一起枯萎,没有人同情,因为在大工业和全球化经济的利诱下,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感官的享乐而去思索百年以后的问题,消费社会的现世快乐逻辑的重要特征是:快乐只要求满足大脑而可以离开四肢存在。
       
         后现代思想家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当代物质生活泛滥的“救赎”,但需要指出,它在实践的层面,除了调和技术之上的“设计”以外,还应有“手工艺”帮助。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属性重要,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的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道。
       
        另外,从更广阔的角度看,“手工艺”在当代的怀旧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它在喜欢它的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回故乡”的中介物类似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只兔子,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通神的“中介物”,如果我们嫌网络时代对“故乡”的象征性阐释太形而上,那我可以用另外一个词:美学、新的,仔细想想,当人类文化史中将美学从通天彻地的哲学中独立出来,变成一门专门研究“艺术地生活”的学问,而后又在当代回到综合了的生活,“美学”和一个人的“自由”关系有多么密切?如果再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词,这也正是传统手工艺在百年变迁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它身上,传统陷落的沉痛、大工业不由分说的粗暴,以及生活身不由己的“现代化”,都如此典型地融会其中……
       
        因此,手工艺的新美学,不是传统美学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新的风格,更不是一种新的样式,而是回故乡路上的那只“兔子”所给的一切,这是我对当代从事手工艺创作的艺术家的希望。(文/杭间,2010年10月5日于北京朝阳望京)
 
二,记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馆主题活动
        正值上海世博会接近尾声之时,借国内规模最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馆庆典之际,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教授联手策划的“手艺的新美学”系列学术活动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隆重举行,该系列活动围绕手工艺术的现代性,展开了三场相互关联呼应的学术活动:1. 手艺的新美学——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家提名展;2. 城市化进程中手工艺的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3. 日本、韩国手工艺术家专题讲座。
 
        法国启蒙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工艺是人类最古老、最正直的教育方式,它通过手、眼、心等相谐,并以身体力行的实在过程,使人的整体得到发展。这段话,并没有过时,相反,在经济全球化愈来愈深入,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手艺的本质,正显现着恒久的珍贵品质。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馆为契机,举办提名展,邀请日、韩手工艺术家,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行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学界专家讨论现代手工艺的时代性,呼唤“手”的回归,诠释“传统”的经典,成就了一场中国当代手工艺的盛会。
 
        系列活动的开幕式于2010年10月17日上午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馆中庭举行,由汪大伟先生主持,宝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原女士致欢迎辞,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先生致贺辞,杭间先生为来宾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与李原女士为“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手工坊”揭牌,众嘉宾为“手艺的新美学”系列活动揭幕,开幕式简洁热烈。开幕式结束后,汪大伟先生引领来宾参观“手艺的新美学——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家提名展”。
 
 
        “手艺的新美学——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家提名展”,通过推出现代艺术家优秀手工艺术作品,在信息时代重新发现手工之美;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工艺粗制滥造的态势下,重新发掘现代传统工艺的精致、典雅之美;不同于市场的传统工艺的一般仿造,而是通过展示有个性、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创作,揭示造物的形而上的追求,思考非物质文化的真正要义;通过手艺之美,反思今日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日常生活的浮躁和单调。杭间先生和汪大伟先生共同提名在全国高等艺术学院、社会贤达中卓有影响的14位艺术家参展,每位艺术家精心地选择了5-10件作品,通过有机的组合,从材料、技术以及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国际视野等方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现代手工艺的新美学理念。参展艺术家包括(排名不分先后):白明(陶瓷艺术家,北京)、唐绪祥(金属艺术家,北京)、祝重华(漆器艺术家,北京)、林涓(漆器艺术家,广州)、梁远(漆器艺术家,北京)、王秦(刺绣艺术家,上海)、朱小杰(器具设计师,温州)、刘小康(器具设计师/平面设计师,香港)、郭新(首饰设计师,上海)、杨帆(陶瓷艺术家,北京)、林乐成(纤维艺术家,北京)、滕 菲(首饰设计师,北京)、周小瓯(纤维艺术家,杭州)、刘立宇(玻璃艺术家,北京)。
 
        开幕式结束后,旋即展开了三场近4个小时的学术研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手工艺的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其中“当代手工艺创作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手工艺术的‘现代性’”、“高等学校手工艺教育展望”三个有关手工艺术的热点问题引发了来宾的热烈讨论,三个分主题分别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先生主持,进行评论的分别是《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先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先生。参与研讨的有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的领导及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多家美术学院院长及专家,日本、韩国手工艺术家,获邀参展的手工艺术家等。在时代呼唤对于“手”的回归的大背景下,召集手工艺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召开一次基于“手工艺”和“手工艺教学”的研讨会,对于手工艺的发展会具有及时而有效的促进作用。
 
        2010年10月18日,在刚刚启用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手工坊里举办了日本、韩国手工艺术家的专题讲座。日本著名的民艺作家盐野米松为美院师生们及市民进行了主题为“日本手工艺现状”专题讲座,活跃的气氛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韩国著名的木工艺术家崔炳熏教授的专题讲座“崔炳熏的ART FURNITURE作品世界”、韩国金属工艺专家洪正实的专题讲座“银丝的美学”、韩国白瓷专家金益宁的专题讲座“金益宁的作品展开”通过大量的作品创作及工艺介绍,使与会者感受到了来自韩国精湛的手工艺术的无尽魅力。
 
       由于本次活动在这个特殊时期、特殊时间节点中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在随后的时间里,针对上述三个活动所获得的学术活动信息及研讨内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将给与悉心的整理和编辑,并将这些宝贵的资料编纂成册,与关心中国手工艺发展及教育现状的有识之士共享。
 
 
三,现代手工艺术提名展
        在当今便捷的计算机工具已成为人们左臂右膀的信息化时代,加强对手的创造力的再认识,萌发人的原创精神与意志,已经是现代艺术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了。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馆之际,诚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教授作为策展人、组织策划这次现代手工艺术提名展,其意义非同一般。手工艺术在当下美术学院的教育中正备受关注,五校现代手工艺联展对推动院校的手工艺术创作和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下更是期待着能在手工艺术各领域中崭露具有导向性的代表作品与手工艺术家。本次提名展力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
 
        综观当下,上海世博会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后世博”效应也随着时间推移越显成效。节能低碳、科学持续发展、人文关怀都将是今后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准,而手工艺术更是人类各历史阶段发展进步的标志和智慧宝库。在传统手工艺训练的过程中,人们渐渐了解和掌握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也得到了征服自然的快感。人们通过两手和材料的直接接触,大大萌发了人的原创性。梳理、开发这一宝库为都市建设服务,特别对上海这么一个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国际都市显得尤为重要。
 
        手工艺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上海虽没有内地那么悠久的历史积淀,但它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现代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而易见,上海是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人们常称“上海滩”是个码头,码头的作用就是停靠各种船舶和交易货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理应承担起搭建这么一个停泊各地手工艺术“船舶”的码头和文化交流平台的责任。我们愿与国内外美术院校以及手工艺术各领域的民间艺术家一起倾力打造好这个“码头”。在这个通敞的交流平台上,通过国际与国内的各种文化交流,让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走向当代、走向世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文/汪大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