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袍服研究

  • Update:2011-12-21
  • 贾玺增、李当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湖北省江陵马山楚国一号墓出土7 件袍服的上下连属式结构特点、剪裁技术、缝制特点、多片拼合的文化内涵和客观制约因素展开讨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马山楚墓袍服分片裁缝的制衣方式与当时布料幅宽和表面纹样有关;其次,中国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能够通过背省和腰省的技术,塑造服装的人体自然形态;再次,在马山楚墓袍服的腋下部有用于增加人体手臂伸展的袖裆插片。
关键词:楚国、袍服、深衣、袖裆、缘饰
本文为2009 年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研究”(09BF054)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形制结构
      从剪裁结构看,马山楚墓出土的这七件袍服均以腋部为界,上下分裁后再缝合为一体。这些上下连属结构服装的出土证明了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深衣”形制记载的真实性。
      据称,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人最早创制的服装式样[3]。至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出现上下连属式样的服装,即“深衣”。《礼记• 深衣》郑注:“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钱玄《三礼名物通释• 衣服• 衣裳》也称:“古时衣与裳有分者,有连者。男子之礼服,衣与裳分;燕居得服衣裳连者,谓之深衣。”因此,这些袍服的准确名称应为“深衣”。儒家典籍称,深衣上下分裁的形制有尊古的文化意蕴,是对上衣下裳形制的继承。
      据测量(详见表1),除素纱绵袍N1 外,马山楚墓袍服的上衣长度基本与袖身宽度相等。例如,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N10 的上衣长45 厘米,其袖宽也为45 厘米。马山楚墓袍服上衣与下裳的长度比例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服装上衣短下裳长的特点。这与文献中记载周代玄端的式样是相符合的,《仪礼• 士丧礼》:“衣,二尺有二寸。”郑注:“此谓袂中也。言衣者,明与身参齐。”贾疏:“云‘言衣者,明与身参齐’者,袂所以连衣为之,衣即身也,两旁袂与中央身总三事,下与畔皆等,故变袂言衣,欲见袂与衣齐三也,故云‘与身参齐’。”从前文可知,玄端衣身的长度与袖子宽度相等。(图7)察看图像资料可知(图8),春秋战国时期上衣非常短,大带和革带一般束于胸腋部。清• 黄宗羲《深衣考》也称深衣下裳“其长居身三分之二”。在古代汉语中,裳是形声字。从衣,尚声,音cháng,而非现代汉语习惯的shāng。上衣短下裳长,为中国古人在革带上悬挂组玉佩、绶带等饰物提供了可能。除了上下分裁的特点外,马山楚墓袍服的另一个特点是上衣、下裳都是由数量不等的衣片拼合而成。(图9、10)其具体形制详见表2。[4] 据《礼记• 深衣》载,古时深衣下裳“十有二幅”。对此,儒家文化的解释是为了应一年有12 个月的含义[5],这是中国先民农耕文化在服饰上的反映。但如果比对实物与文献记载的话,我们会发现江陵楚墓上下连属式服装下裳的实际片数与记载不符。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古时文献记载的一些讲究和文化内涵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附会,它未必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国服装史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文献、图像与考古实物之间的相互印证。

表1.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服装上衣与下裳长度(单位:厘米)

7. 笔者据《仪礼》中记载绘制的周代玄端

8.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木俑


9. 小菱形纹锦面绵衣N15 的裁剪结构图


10. 素纱绵衣N1 的裁剪结构图

表2.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服装形制构成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