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男装的“孔雀现象”

  • Update:2012-01-20
  • 宋 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9期
内容摘要
一般来说,女性是人类服饰炫耀的主体,但在人类服饰发展史中也存在着男性成为服饰炫耀主体时代。男性是服饰炫耀主体的现象与动物界的雄性炫耀规律近似,被称为“孔雀现象”。17 世纪欧洲巴洛克男装就呈现出典型的雄孔雀现象。这种颠覆审美规律的服饰现象具有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性别动因。

 


二、巴洛克男装“孔雀现象”探源

 

1. 政治原因

      一种服饰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动因。17 世纪的欧洲历史进入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革期,政局极为动荡。刚刚萌芽起步、势力尚弱的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中的新兴贵族,日渐衰落的罗马教廷,利益纷争不断的王室内部成员之间充满了矛盾斗争。但是,渴望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使这些既得利益者都极力拥护“绝对王权”的统治。以法国为中心,“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欧洲推行绝对的中央集权制,以王权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巴洛克”宫廷艺术更多的是在为宫廷豪华的装饰和奢侈的飨宴增光添彩。服装由此成为王公贵族表现权力的最好炫耀品,巴洛克男装就是17 世纪欧洲宫廷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1661 年法国皇室颁布的奢侈禁令要求人们按照身份高低来使用缎带等服饰奢侈品[6],这禁令却强化了人们通过服饰区分身份的观念,过度的追求华丽使男装表现出胜于女装的炫耀特性。


2. 经济原因

      从16 世纪以来就打下稳固的经济基础的法国波旁王朝,在17 世纪后半叶推行重商经济。此外,海外亚洲殖民地与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加强了欧洲的对外联系。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法国颁布禁令,限制蕾丝、缎带等奢侈品的进口,同时鼓励本国纺织业发展,倡导达官贵族在服饰上大量运用蕾丝和缎带装饰。蕾丝和缎带的使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服装表面的装饰,男装服饰中到处滥用的蕾丝、缎带、刺绣等过剩装饰使其看来非常女性化。


3. 宫廷文化

      17 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服装反映出当时社会普遍滋长的追求浮华的心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豢养着大批王公贵族,男士们的生活空虚乏味,一部分人善于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另一部分人则热衷追求时髦贵夫人。讲究着装成为男性炫耀财富和地位的方式,奢侈华丽的外貌是花花公子赢得贵夫人芳心必不可少的武器。此外,巴洛克时期上层妇女流行带着贴身侍童,侍童分成两种:一种是身份低贱的,往往是黑人侍童;另一种则是尚未成年的贵族子弟[7](图3),他们暂做侍童以学习上流社会礼仪,为了适应上层社会生活和彰显他们跟随的夫人的社会地位,侍童往往打扮得格外华丽,并带有温柔的女性气质。

 

3. 17 世纪法国图卢兹市着盛装参加敬拜的贵族少年侍童


4. 审美文化

      巴洛克男装的女性化与服饰审美文化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今天看来,代表性感、妩媚等女性味十足的蕾丝与缎带装饰在17 世纪却有别样的服饰含义,17 世纪男装上使用的缎带装饰被称为glant, 这个形容词的原意是“英勇的”,男性对女性“亲切的”,“性感的”,“帅气的”,在17 世纪的社交界,这个形容词常用来指贵族青年对贵夫人那种讨人喜欢的礼仪行为和潇洒风度[8]。


5. 宗教文化与两性关系

      16 世纪的新教改革发起了对抗天主教的运动。人们自中世纪以来长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颠覆,文艺复兴中提出的人性中心论与基督新教提出的婚姻自由观,使人们对于性别关系与婚姻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倡导下,巴洛克时期的人们对人间幸福生活充满向往,追求享乐,讲究欢乐,两性关系更为开放。17 世纪虽然仍是男权社会,但此期的男性一改从前对女性的排斥和压抑,而是把女性作为人性欲望的宣泄对象。在那个风流世纪,女性成为男性寻欢作乐,享受人间喜乐的追逐对象之一。男性服装表现出的女性化倾向也为男性取悦女性助阵。


6. 姊妹艺术的影响

      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虽然巴洛克艺术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气质,但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体现出了整体统一性。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常运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绘画豪华富丽,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并极力强调运动,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偏向于书写信念的危机和悲观颓废的思想,例如生的苦闷、灵与肉的冲突、人生如梦的感慨等[9],修辞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品种,服装不可能拒斥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熏陶和浸染,总是与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巴洛克男装上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上述艺术种类的种种特征。


三、孔雀现象的终结和回潮


      进入18 世纪后,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增强,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纪中叶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程。


      经济格局的改变带动政治文化格局的转变,资产阶级成为新兴的社会中坚力量取代了旧皇室贵族的社会统治地位,男士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业者。社会意识、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装扮。巴洛克服饰上花枝招展的装饰带给着装者更多的行动不便。此外,在社会大生产的背景下,要求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彰显财富、突出个性的巴洛克服饰语言违背强调社会合作性的工业化模式。18 世纪的英国男服率先摆脱了法国宫廷带有浓重贵族气的矫饰造作和繁琐华丽,开始注重男性威严、整肃、质朴的气质。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巴洛克“孔雀男”逐渐被历史淘汰。


      然而,男装的孔雀现象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男装女性化的潮流在近世被反复演绎。1967 年英国时装设计师哈代• 艾米斯提出“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的口号,成为启动新男装女性化风格的重大事件[10]。中性化服装风格和“披头士”、“嬉皮士”、“朋克”等流行形象成为20 世纪青年亚文化的标签。男性服装又一次进人了性别的结构性调整时代。在男装中夸张运用女装的种种元素推动了时尚界“亦男亦女”的设计潮流。直到20 世纪70 年代男装女性化进入了市场运作期,这种文化反抗的形式发展成为商业的市场运作形式。女性化元素的融入对以往男装的传统概念进行了颠覆,服装所标示的男性气质不再拘泥于力量、成熟、简洁等等,而是暗含了细腻、精致、柔美的男人气质,使现代男装变得更加时尚、精致、情趣化以及个性化。时至今日,这股男装的“孔雀现象”依然没有退潮。

注释:
[1] 孔雀现象, 源自1967 年英国时装设计师哈代• 艾米斯提出的“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口号。借用动物界雄性炫耀的原理说明人类男性作为服饰炫耀主体的一种现象。
[2] 康洁平:“解读巴洛克服装风格”,《饰》,2004.3。
[3]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第191 页。
[4] 同[3],第196 页。
[5] 同[3],第196 页。
[6] English e., Trans. By Pat Earnshaw. Lace:History and Fashion.New York, Rizoli, 1989,p43.
[7] Janine Montupet.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nthony Zielonka.Lace:the Elegant Wet. New York, 1990, p78.
[8] 同[3],第203 页。
[9] 罗伯特•C• 拉姆:《西方人文史》( 下),王宪生、张月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2005,第175 页。
[10] 包铭新、李霞、郑淼苗编著:《西方服饰这棵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59 页。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17-20 世纪欧洲时装版画》,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哈尔滨,2000。
[2] 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1992。
[3]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04。
[4](美)Alison Lurie:《解读服装》,李长青译,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0。
[5]( 英) 乔安妮• 安特斯威特尔:《时髦的身体》, 郜元宝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德) 爱德华• 傅克斯:《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侯焕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沈阳,2006。
[7] Wilson Elizabeth,Adorned in Dreams:Fash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Virago, 1985.
[8] Turner .B,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