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战国前文物纹饰与“拆半律”

  • Update:2013-09-02
  • 王 政
  • 来源: 《装饰》杂志第7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拆半律”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总结美洲西北海岸原始艺术时发现的。这种规律在中国战国前青铜器、玉器、陶器造型纹饰中亦有体现。这种现象既有审美形式追求上的原因,也有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多重因素构成的。
关键词:拆半律、战国前、青铜器、纹饰

列维·斯特劳斯所谈“拆半表现”另一种情况是:把一个圆体的动物形象做在方形的器物上。他说:“要在一只方盒上表现一只动物,就必定要使它适合盒子的角形外形。”即把动物面形或体形按鼻中线分剖为“左侧”与“右侧”,沿盒子的角贴附上去,“把脸拆成两半来表现”,以适应方盒的各个侧面。[11] 这种沿方体的角“拆半”表现兽面或人面的美学定理,我们在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最后阶段的良渚玉器中也发现了。最常见的是方柱体玉琮,柱面的纹饰一般是一个个半边状态的人面与兽面,即独眼、半边嘴。若转个“方”,仍然也是一个个“半边”的人面或兽面。但若将一“方”上的半边人面、兽面与另一“方”的半边人面兽面展连开来,那就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人面兽面了。如江苏武进寺墩遗址(M41982 年出土的透闪石软玉玉琮,就是一方最典型的由琮的方柱体的“角”构成的对人面与兽面的分拆性表现。(图7

 

7

 

类此较多。如常熟莫城出土玉琮高15.8 厘米,方柱体的边长7 厘米。把它立放着正面看去,柱表沿中轴线两侧各有六张层迭排起的“半面”的兽面面孔。一只眼半张嘴,半张嘴中伸出一颗獠牙。瑶山遗址M12 所出玉琮一件,四棱柱表上分出二层,每层有一个“拆半”的神人面或兽面。草鞋山遗址M198 出土一件玉琮,琮身分七节,四棱柱表拆半分布的神人兽面为七层,眼睛只是一个圆圈,嘴也是半张。

另外,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出土的三叉形器上,中间的一叉略短,有一个正面的“神兽面”,左右两叉上有头戴羽冠的神人面像,但神人面像都被裁破为“半面”,仅显出半个鼻、半张脸、一只眼。左叉上为右“半面”,右叉上为左“半面”。这也是一种“拆半”的表现。

良渚玉器通过四棱柱体的角把“人、兽面纹”拆分在两个“面”上的方法,殷周青铜器纹样设计上仍沿续。如郑州商城遗址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大方鼎,高1 米,重86 千克,乃王室重器,其乳钉纹兽面即附在方鼎的直角上,被方鼎的直角线在视觉上分剖为二,我们把它展开就可以看全了。

良渚玉器“拆半律”在殷周青铜器饕餮纹中也有反映。如妇好长方扁足鼎上的兽面纹,有个完整的兽面居中,两侧又各有一个分剖开来的兽面的半面。(图8)小屯M331 出土尊的腹部纹饰也是在一个兽面纹的“两端再补上半个兽面纹”[12]。这里如果将其中居中的兽面拿去,将两侧的半张兽面沿中轴线拼合,也将是一张完整的兽面。另外,像小屯M238 卣、小屯M331 罍、小屯M388 罍、黄陂李家嘴M1 罍的兽面纹均有此种情况。这些“半张兽面”附在完整兽面两侧的艺术方式是在运用人们视觉感知中的“分拆—整合”机能。视觉思维采取“分拆”分析时,呈现在感觉中的是一个完整兽面附了两个“半张兽面”;视觉思维采取“整合”观照时,则也可理解为一个具有四只眼睛的兽的面孔,也即传说中的“黄金四目”的方相氏脸谱了。( 今存韩国汉城昌德宫的李朝时期的方相氏木刻面具)

 

8

 

和“四目”的饕餮纹近似,良渚玉琮“分拆”性地表现“神人兽面”,亦有其宗教内涵。它含意凝结的关键,在于“神人兽面”出现在四方体玉琮的棱角上。这里的奥妙应该是:一个玉琮竖立在那里,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四个兽面如果按东南西北四方一方放一个,那么兽面的巫术力量只能震慑四方;而四个兽面直角形地“折附”在玉琮的四个棱角上,不仅东南西北四方的正面有了兽面的巫术威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也同时有了镇魅的力量。正是出于这种八方都有震慑力的考虑,做器者才把完整的神人兽面“折附”在玉琮的直角上的。而经此一处理,我们从玉琮东南西北四方正面看去,神人兽面也就成了视觉中的一个个“半面”了。由此可见,良渚玉器中的“拆半律”,也是出于原始巫术宗教的需要。

 

注释:

[1](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89,第84-85 页。

[2]《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 北京,1980,第105 页。

[3]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07348 页。

[4]《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文物出版社,北京,1979119 页。

[5] 杜乃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5,彩版15

[6] 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8,第一册第315 页。

[7] [6],第二册第165页。

[8] [4],第56 页。

[9] [3],第331 页。

[10] 周兴华:“ 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86.11

[11] [1],第100 页。

[12] 陈公柔等:“ 殷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2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