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 Update:2012-09-17
  • 程启明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8期

半宅半园——四合院住宅设计
作 者:宋国超
指导老师:傅祎、韩文强、韩涛
方案背景:基地位于北京四合院旧城区,东四十一条。
基地条件:基地尺寸30 米×35 米,相邻主街道6 米宽,三面临房,一面临街。基地限高6 米,建筑基本无立面。
 

设计说明:
设计开端:源于对传统院落居住和园林的认识研究,在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大部分活动是在院子中完成的,院落所容纳的活动往往大于房屋。
设计的目的:立足于传统居住院落、园林。达到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的设计。
功能需求:私人型会所,可同时满足居住与会客功能需求,提供客厅、茶室、书房、餐厅各2 间,卧室5 间及配套卫生间,厨房、起居室、洗衣房、储物间各1 间。
占地面积:750 平方米,建筑面积:520 平方米。建筑由五个院落组成,不同方向、大小的院落在整体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分为入口前院、会客中心院落、客院、主人居住院,个人使用院。围绕院落可分为二个主要功能环即会客区和居住区,一个尽端区域即客房区域。二层基本为居住区域。实现一层开放而连贯的公共空间,二层对院落视野开阔,而对内部私密性强。
        全部贯通的室内空间犹如园林,穿梭其中犹如在园林中散步,没有封闭的房间,塑造出了可居、可游、可行的模糊的居住空间。
        在完全联通的内部空间里,依托窗洞的方向、大小、高低、创造出不同的视线长短、不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朝向从而在视觉和心理上塑造出室内的区域感。视线的长短决定于功能的开放程度,公共部分在空间上与院落隔离,在流线上两者却交错而统一。安静的区域则适合短而私密的视线,二层的居住部分视线全部开放,享受最丰富的景观视野,整个院落一览无余,而透过院落可感受到公共空间的氛围。
        所有家具则完全依附于院落形态本身,最大化地与空间发生关系,配属的私密功能空间(卫生间、储物间、设备间)全部通过院落墙面加厚处理,同时也创造出不同厚度的窗洞,可将室外的景观引入到室内。植物与临时家具的摆放也全部依附于空间,形成连贯而不通透,流动而可停留的场域感。
        整体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作为主要结构墙面,附外墙保温,室内外采用干挂木质表面。统一的材料对于再现空间更为有利,从材料层面上模糊了室内室外的差别。
关于模型推敲设计过程总结:
        手工模型做的过程中单体制作时间比起数字模型耗费时间较长,但制作的过程中是边做边思考的,始终是在一个真切的三维空间里思考,是直接的发生,每一个模型的结束都会与做模型之前的设想不太一致(换句话就是手工模型的可能性会更大),这种原初的设想与模型之间的差异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可以看出思考中的漏洞,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相当重要的设计重点取舍问题,既是概念的整理,又是概念的提炼,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非三维设计概念向三维实体转换的过程,此过程中存在着“发现”和“舍弃”。发现对于我们初学者并不难,是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而舍弃恰恰是难以比较而容易犯错的,需要不断理清思路和肯定之前的工作,否则就容易出现推翻之前的设计思考成果的现象。

过程模型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透视效果图

导师评语:
        本选题希望保持对院落研究的方向,同时加强研究深度与垂直方向院落可能性,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对其垂直方向研究给予肯定,但是单体形态孤立而缺乏联系,各单体之间剩余室外部分与院落和宅的概念相背离;院落与房的关系有些含混,而作者模型表达的观点却变得清晰,具有发展的潜力而且充满了未知的可能;弧形的墙面的加入,从方案的角度思路被复杂化,从空间的角度又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传统建筑形式相比(点景的建筑、曲折回环的园林)贯通的室内、封闭的庭院出现了,两者其实是被调换了,“半宅半园”开始形成。作品的拓展研究较为成功,为空间的体验,实验性居住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空间形态基本成型后,室内与建筑紧密结合,具体的细节部分可以进一步深入推敲。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