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养老改变生活——亲和源养老模式探究

  • Update:2012-10-16
  • 撰文:周志;采访:赵华、周志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
亲和源会员制老年社区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完美结合,真正体现了在社区内“居家养老”的精髓。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严峻,养老模式面临变革的今天,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当然,亲和源的养老服务模式诞生不久,也一直在探索之中,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引言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据相关资料考证,未来三四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3 到4 亿,老年人口的份额最终将占到人口的四分之一。[1] 其实早在三十年前,中国在被迫采取了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同时,已经无可避免地选择了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结局。只是如今才刚刚意识到自己将要正面直视这个严峻问题而已。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转变,由两代人所构成的所谓“核心家庭”正在成为趋势,而三代同堂的家庭类型正日益减少,由此,对于养老的社会支持方面的依赖与需求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可见,养老的需求已经存在,并且正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在逐步扩大。从产业角度来看,所谓的“银发经济”正前景看好;而从服务与设计角度来看,老年问题也早已经不再是边缘学科,正在成为主流趋势。
        近年来,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在上海出现并发展成熟,这便是亲和源会员制老年社区。亲和源养老社区位于上海浦东康桥,总建筑面积10 多万平方米,包括12 栋公寓楼以及会所、办公楼、颐养院、配餐中心等建筑。[2] 他们在弘扬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与时代特点,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完美结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养老模式。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严峻,养老模式面临变革的今天,亲和源养老社区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2012 年8 月10 日,本刊编辑赴上海参观了这个养老社区,并对园区相关管理者和研究者进行了访谈,遂成此文。以下我们将对这个模式进行深一步的审视与解析。同时也在此向热情接待我们的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总经理邱绍华先生与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刘洁女士表示衷心感谢!

1. 正在接受采访的邱绍华先生与刘洁女士


2. 亲和源养老社区园区主干道


亲——亲和源的基本模式与理念
        首先我们当然要搞清楚何为“养老社区”?这显然是一个不同于我们传统观念中养老院的全新概念。其基本解释可以参考美国学者吉恩对于退休社区的一个定义:基本上以年龄为区隔的社区,在此居住的居民必须年满50 岁以上,没有18 岁以下的子女同住,并提供不同行为型态、休闲游憩设施以及休闲活动设计,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取得相关的日常生活服务并获得完善的照顾。[3]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而是通常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种特别服务。[4]而在其中,社区内房屋产权的购买或租赁以及社区管理者提供系列的养老服务是养老社区区别于其他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商品房的必要特征。
        那么,亲和源养老社区的模式又是怎么样的?在采访中,邱绍华先生与刘洁女士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亲和源养老模式的特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把人员进行了集中,护理资源也进行了集中,这样配置效率会比较高。第二,会选择住在这里的老人,总体来讲接受服务的要求集中度会提高,需求的集中度也会提高,这样也便于提供服务,便于满足老人的这种需求。”可见,亲和源作为一家综合型养老社区,其中的一
个关键词就是“集中”。目前而言,居家养老是国家倡导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但其实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这不见得是一种经济的方式,而亲和源模式就避免了这些问题。“第一,这里是集中照料,从照料的资源、效率以及社会资源效率配置角度来讲,肯定比居家养老要高。比如现在亲和源有将近500 户老人,如果分摊到全上海的话,这个服务就不得了了,光是人员交通成本就会高得惊人。此外,一些系统的资源配置,包括生活的照料、医护的关注、情感的关照等等,甚至一些兴趣爱好的照顾,如果分散开来,代价会很大。再者,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的服务更是众口难调。”
        亲和源社区第二个关键词是“尊重”。在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词汇。邱绍华先生给我们举过一个很小的例子:“比如老人现在要去超市买个东西,那可以自由地去。因为我们会提供一张老年卡,他拿着这个卡离开我们的园区,出了大门,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出去了。但是这样我们并不去干扰他,不是说我们不管,只是我们要尊重老人。”尽管有着智能化管理的技术支持,但我们还是对这种方式充满了好奇。因为就笔者并不全面的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养老机构都是以“管理”为“服务”,把老年视作病人来管理。不管是否能自理,养老者都很少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自由也相对受限。总之,是缺少了几十年来养成的具有个人尊严的独立空间。这种做法,对于养老机构甚至老人的子女而言虽然“方便”了许多,但却忽视了老年群体关于自由、尊严和隐私的需求。而从前面的小例子可以看出,亲和源社区采取的是一种“零服务”方式。自然、随性、温馨、宽容……这些亲和源的服务特色摒弃了传统养老机构管理条例的束缚,以这种在细节上对人性的尊重,让我们体会到了温暖的感觉。正像邱先生所介绍的,“我们这里更倡导的是,老人是把家安在亲和源。我们更多的是提供给他们一个家,让他们在这里面没有那种脱离社会的感觉。”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亲和源的第三个关键词——“家”。
        但此“家”非彼“家”,在亲和源,居家养老的居“家”概念,不再是仅由血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家庭概念,而是在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互助方面,扩展到其所居住的整个社区。这是一个社会化的大家庭概念。为此,亲和源在软件和硬件上做了许多工作,不论是影厅、音乐室、卡拉OK 厅、摄影室、图书馆,还是书画室、钓鱼塘、门球场……全方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老人们的社交活动需求,亲和源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和尝试,比如在每个楼层里,都留出了一定的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间。
        这样,从最基本的安全、便利的集中式服务,到进一步的尊重人性层面的“无为而治”服务,再到社会化层面的大家庭人际关系的营造,亲和源养老社区就建立起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的养老支撑体系。

3. 钓鱼水塘


4. 贯穿整个园区的风雨长廊


和——亲和源的基本建设及服务
        理念的贯彻实施需要硬件、软件等配套设施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包括住宅建筑、景观规划、室内装修、家具设计以及各级服务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等。这些都是亲和源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也是我们此行考察与采访的主要重点。
        据了解,为打造出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银色社区,亲和源在项目设计上邀请了国家甲级设计院和日本株式会社GLAnet担纲亲和源项目的建筑、景观以及室内装修的设计工作。日本在养老住宅的建设方面经验丰富,邀请他们来做园区整体规划,肯定是为了学习与借鉴他们的一些设计理念。但是,也正如邱绍华先生所说,尽管在设计中有一些理念是引入进来的,但同时它也要落地。“比如说北方地区必须要有哪些东西,南方地区必须要做到什么条件,多雨水的地方、干旱的地方是不是有特殊的其他要求,这部分在建造的过程当中,或者试行过程当中,除了借鉴老年建筑的一些要求以外,还得去参考比如商品房等等。”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参观中注意到园区内很引人注目的一个设施就是贯穿整个园区的风雨连廊,这是一个具有明显南方地域色彩的设计。“上海这个地区雨量充沛。老人本来就生活不是很自如,最大的关注点是注意脚下,如果下雨天还要撑把雨伞,刮着风,就可能会出大问题的。”此外,各楼栋之间的穿行通道设计也是从这些角度来出发的,每栋楼四面都可以穿行,长廊通到两侧,前后有过道。比如我们参观时,进出每一个栋楼的时候,不仅进出很方便,进去以后电梯也很好找,同时不管是南面还是北面,从楼前楼后直接就可以穿过去。而且每一个楼都有非常便利的无障碍通道设计。在住宅建筑内部,我们也注意到了很多细节上的特别设计。比如住宅楼内走廊上的扶手是上下两层的,与我们所常见的医院走道扶手并不相同。邱先生告诉我们,扶手下面这一层的设计是为了轮椅老人使用比较方便。“当初也有一些专家主张可以做一层。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做两层,轮椅老人使用上显然要方便一点;如果只做一层,坐轮椅的老人也能用得到,但还是会费劲一些。”
        “我觉得从设计上不是简单地去照搬他们的设计。他们关注老人的无障碍通行,那我们就要思考无障碍通行在我们这边该怎么去做呢?”邱先生最后这样说,“学习国外,日本也好,西方也好,更多的是学习他对老人的关注、关照,学习他的那种理念,而不是说简单学习他的某个元素……”
        除了住宅建筑和园区规划,室内装修布置以及家具设计也是亲和源社区的关注重点。在参观房间内部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家具都是深色系的设计,标准非常统一,但多样性有所欠缺。对于这个问题,邱绍华先生的解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了标准统一,第二是市面上现在买的家具,并不都是适合老人用的家具,所以我们的家具是统一定做、统一研制、统一要求的。我们这些家具对老人的碰撞、损伤相对来讲是更加安全,主要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老人使用的家具而言,我们觉得应该更有利于他的使用,更有利于他的生活起居的安全性、便捷性。我们把这一点放在最主要的考虑点上,其他的因素,比如做得比较花哨,形式、款式上的一些东西,相对来讲是次要的。”
        在前面提到的亲和源社区的“尊重”理念时,笔者曾经举过一个老年卡的例子。这是技术支持的一个典型案例。亲和源养老社区实行的是一整套智能化管理。每个老人手里都有一张卡,可以自由进出社区大门、住宅楼大堂以及启动电梯、打开家门,在这些时候,它是通行证。到了吃饭时间,这张卡又发挥着饭卡功能。想读书看报,借阅证的条码已经印制在上面。要活动筋骨,这张卡又成了健身卡。一旦身体不适,这又是一张医疗卡。最重要的是,这张卡还具有定位功能,老人在社区内任何位置出现意外,总控室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实施救助。据邱先生介绍,亲和源社区从建设伊始就比较重视智能化管理这块技术,现在园区使用的无线定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早的。当然,定位系统对今天的我们来讲并不陌生,联通、移动等现在的几大运营商都在提供这个服务。但是,目前手机定位的偏差半径比较大,尤其是在郊区地带,它可能差得更多。如果想做到精准定位,尤其是如果具体到一个社区里的精准定位,则需要增加很多设备。邱先生告诉我们,亲和源社区的定位系统是通过集约式加WiFi 的原理来进行覆盖的,“比如我有两台甚至三台WiFi,三点可以定位某一个精准点,它通过距离的测算,这样一来,它带来的设备的密集程度要很多,比如我们这个老人卡,只要他没有出我们的园区,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到他在哪一个楼,甚至哪一个楼层。尽管目前来讲应用成本很高,但我们对这个技术是比较乐观的,将来可能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比较经济。”
        最后,从服务体系角度来看,亲和源养老社区的服务主要分为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服务包括生活服务、健康服务与快乐服务,增值服务包括教育服务与价值提升服务。[5] 实际上,这样的结构分类并没有脱离生理健康和心理快乐服务这两大方面。在健康服务方面,据介绍,亲和源社区的健康管理配置的是全科医生,然后再配上自己医院的一些专科医生相结合,“我们的健康管理纯粹就是管老人的健康管理,类似于现在国家所提倡的短距离服务,不是长距离服务。”而就设置在园区之内的亲和源护理院也为园区老人的健康照护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
        无可否认,所有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从住进来开始,从总的趋势来讲,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也会产生第二要求、第三要求……那么,从服务角度来看,亲和源社区又如何满足生命全程关怀的需求呢?“从目前来看,入驻园区的老人主要还是能自理的,即使少量不能自理的,他也可以另外再请一个护工,或者另外请一个保姆,来解决他生活上的问题。一旦这个还是解决不了,就是护理院。这样,从整个社区来讲,就相对能够解决老人从进来到在这里终老的过程。”由此来看,尽管并不完善,亲和源的模式还是借鉴了美国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简称CCRC)。CCRC 社区一般划分为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和老年痴呆照顾区。入住者开始在独立生活区居住和生活;当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下降,就迁到协助生活区居住;最终,他将入住专门的专业护理区。[6] 相比而言,亲和源社区的区域划分还并不明显,功能分类也并不突出,需要改进与完善的部分还存在不少。当然,亲和源的养老服务模式诞生不久,也一直在探索之中,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5. 公寓楼的无障碍通道


6. 公寓楼走廊的双层扶手


源——亲和源的会员制模式与观念更新
        养老社区并不等于养老院,它并非公益性机构,而是赢利性质的一种产业。那么,在商业运营方面,亲和源又有什么自身的特点呢?这就必需要谈到亲和源创造性推出的会员制模式了。亲和源采取的会员制模式,设计了A 卡和B 卡两种形式。
        A 卡为永久卡,会费98 万,可转让和继承;B 卡是终身卡,有效期至老人生命终结。会员制既保持了老年社区居住者的纯正性,也可以收回一次性投资的成本。而社区利润则主要来自每年收取的服务费,包括物业、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
        提起会员制,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汇就是“高档消费”,相信大多数中国老人对这样一种制度模式也非常陌生。因此,我们在采访中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亲和源老年社区主要针对群体是哪一部分?会员制能否为目前的中国老人所接受?要接受亲和源服务,是否需要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此,邱绍华先生坦言:加入亲和源会员,的确需要一点经济承受能力。但是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不同,他认为,经济能否承受并非我们唯一需要考量的要素,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养老观念更新的问题。随后,他通过一个例子向我们阐释了自己的思考。“我们这里有个老人,他本人的收入并不是太高,儿女的资助也不高,但是他到这里来,很好地解决了他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的呢?因为他原来有房子在市区,他把房子卖了或者是租了,就能得到一笔比较高的收入,然后他就可以住到亲和源来。从前,他是住在市区里面,子女照顾他是要花很大的成本,因为子女要生活,子女成家以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没有房子住了。于是子女要离开父母,重新到其他地方去买房子,当房子买好以后,可能离他父亲又远了。一开始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没问题,比如子女刚刚三十来岁的时候,你要成个家,父母亲才五六十岁,那时候不需要你关照。那么十年以后呢,父母亲七十多岁了,子女已经四十多岁了,子女的孩子也已经有了。他为了照顾老人,要么就把老人接过去,但可能子女自己买的新房子面
积不是太大,老人住的房子面积也不大,那怎么办。他为了照顾老人,要么就重新在子女的旁边租套房子,要么就在老人的旁边租套房子,两方的代价都是非常大的。像刚才的这种解决方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只要是产业,必定就要盈利。任何一个盈利机构,他所针对的群体必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位,从目前来看,亲和源的定位显然是都市中高端老年群体,主要以知识分子为主,并且大多具有一定的学历(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亲和源目前入住的老人,学历在大专以上的超过50%,这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国情下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作为非公益性的机构,亲和源没有,也不太可能照顾到所有老年群体。比如农村家庭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必然会觉得亲和源社区的收费较高。对于这个问题,邱绍华先生也并不讳言。他坦言,目前亲和源“盈利是要盈利的,因为不盈利的话,你怎么负担运营成本?但是,这个行业肯定不是一个追求高利润的行业。首先,这个行业本身就做不到高盈利。因为老年群体本来就不是一个有持续收入高增长的人群。”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亲和源社区的实践也有其特殊的意义。的确,国家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晚,相关政策还比较滞后,至少与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并不相符。但是,这几年来,国家和社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并在积极倡导和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邱先生在采访中也提到,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心亲和源,越来越认识到亲和源的意义。与此同时,亲和源自身的发展,它的坚持,或者说它所获得的成功也让很多社会机构,包括一些研究学者,以及政府的一些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民营社会力量介入到社会养老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了解,同时也增加了不少信心。“在以往,养老方面政策到底该怎么出台,社会化养老这块该怎么去正确对待,政府实际上并不是很清楚。但现在许多养老社区的实践,包括我们亲和源的探索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样板之一,这样慢慢就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可供分析的样本,也就慢慢地出台了一些新政策。”邱先生这样告诉我们,“亲和源希望带来一个理念,那就是孝行天下,通过我们企业的推动,能够推动整个养老产业,不光是关注我们自己的老年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老年化。”

7. 室内家具


8. 亲和源护理院


结语:面临的问题
        通过短暂的参观与访谈,我们已经对这个养老社区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尽管由于时间的紧促而无法深入了解,但这个社区新颖的运营理念、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以及真诚的服务意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无论是在参观还是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难以释怀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笔者不再絮叨恭维的话,只是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作为结束,这并非吹毛求疵,只能算作是给仍在探索中的亲和源提出的一些小小的意见和建议吧。
1. 老少同堂的问题
        在参观及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社区内儿童游乐区的设置,但同时也发现社区内的儿童似乎并不是很多。由此也引起了我们头脑中的又一个问题:老人是非常喜欢带孩子的,尤其是中国的老人,对于孙辈一代有着非常难以割舍的感情。那么亲和源对于“老少居”这种类型的居住方式是否也投入了较多的关注呢?对于这个问题,邱先生谈到:“我们这里也有儿童活动区,但是儿童活动区确实建得不是那么多,因为毕竟我们是一个老人社区,同一时间内在这里小孩的数量确实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孙辈可能主要是节假日、寒暑假过来。”由此可见,这个问题虽然引起了关注,但重视程度并不是很大。笔者也查阅了一些相关材料,并了解到,文化背景与我们相似的近邻日本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有过相关的对策。日本当年曾经设立70 亿日元的长寿福利社会基金,推出“银色住宅计划”,开发了一批低价位的“三代同堂”式住宅,对愿意入住的家庭提供优惠贷款。后来又建设了许多老少适度分离模式的“两代居”社区,即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家庭内部的自助自理。[7]由此可见,这个问题也并非不能解决,只是可能需要更大力量的投入,甚至是政府的扶持。
2. 同龄相处的问题
        在养老社区内部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机构管理者之间,有时候也存在着意见不同甚至冲突的问题,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年龄相近的老龄人一起生活就会完全融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请教过邱先生,“社区内的老人有数百人,假如咱们这边碰见性格上孤僻或者有某种特殊性格的老人,这样情况会怎么办?如果遇到干扰到别人生活的老人又该怎么办”邱先生告诉我们,“通常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让,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讲,他是长辈,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咱们要尊重他们。遇到类似干扰到别人的,如果是传统的物业,对不起,别这样,肯定会去制止。对于我们来讲,不能简单地去制止,因为他是在这里生活,只要他这个行为本身没有危害性,我就只能去做引导。比如你喜欢唱歌的,就到卡拉OK 活动室里唱,我提供场地给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亲和源服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但是也不得不看到这样的做法毕竟还是有着很强的伸缩性。也许,如果社区能从规范或制度上加以一些约定或设计的话,效果会更好。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上在国外社区里也是一个解决上的难题。亲和源完全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甚至地域差异的途径出来。
3. 多元化问题

        在前面提到家具设计的时候,我们曾经询问过邱先生关于家具统一化的问题。因为我们注意到了每个房间的设置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对于追求差异化、多样化的老人是不是会感觉不太舒服?假如社区能够提供两三套可选择的,可不可以?其实,邱先生给我们的答案我们也能够理解:首先是前期操作起来麻烦,此外是后期维护不方便。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觉得此种做法有所欠缺。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志勇先生曾经表示过:“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自由的、时尚的、私密的、尊严的。亲和源整合海内外最优化资源配置,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融合为一体,有家的温馨亲切、私密自由,也有机构的贴心照料。”[8] 话虽如此,缺乏多样性和差异化的住宅能否称得上时尚?是否能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馨?笔者表示怀疑。尽管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追求时尚,但最基本的审美需求还是存在的,如果在像酒店那样面目单一的室内空间长期居住,是否也会给精神上带来压抑感呢?尤其是在时代向前推进之后,当现在的年轻人、中年人也迈向老年的行列,他们对于时尚与审美的诉求会愈加迫切,那个时候,差异性与多样性必然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希望亲和源也能够将目光向这方面转上一转,也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也说不准呢?!

注释:
[1] 奚志勇:《至尊老人的家——亲和源模式》,学林出版社, 上海,2009,第11 页。
[2] 同[1], 第130-135页。
[3] 周娟:《中国养老社区的服务、运营与培育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17 页。
[4] 刘立峰:“ 养老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12.1。

[5] 同[1],第76 页。
[6] 同[4]。

[7] 同[4]。
[8] 高存:“‘机构’与‘居家’结合催生我国养老新模式——亲和源养老社区模式解析”,《中国经贸导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