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从“用”到“赏” —中国古代漆工艺

  • Update:2012-03-12
  • 韩 倩,故宫博物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2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中国人制造漆器的历史至少有七千年,此间,出现过两次高峰。战国、秦汉,漆器是日用器皿的最基本类型,在社会生活和时代艺术中的地位无可比拟,此后,虽渐次退出日用的主流,却朝着技艺和欣赏一途前行,品类日益丰富,用料愈发考究,技巧臻于完美, 并在明清达到巅峰。
关键词:中国、漆器、实用、欣赏、技艺

        区别于今日的化学合成漆,大漆是由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经滤水、除杂后,再搅拌加温精炼而成。以加工处理过的大漆,髹涂在不同材质的胎骨上做成的器物,即为漆器。漆器的胎质以木为主,也有竹、藤、皮、纸、夹纻、金属、陶瓷等, 20 世纪,又出现了合成树脂胎。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磨、耐酸、耐热,又有美丽柔和的光泽,不仅保护,更能装饰器物。
         最朴素的漆器仅涂漆为饰,故称素髹。常见的漆色是半透明的天然漆液精制后形成的黑色(若想黑色纯正,通常需加入烟煤、铁屑等着色剂)及在大漆中调入银朱、丹砂或绛矾(天然硫化汞)得到的朱色,后来又增加“赭石、雄黄、靛华、漆绿、石青、石绿、韶粉”等(《髹饰录 · 色料》),更为华贵的则有金漆。朴素之美固然很好,但有了这些丰富的色彩,则不仅可平涂,还能彩绘,努力追求装饰之美。古人不满足于漆色的变化,他们利用大漆黏稠的特性,将金属、玉石、角骨、琉璃、蚌片等材料镶嵌成图案,既丰富了色彩,更增添了材质的对比,金银平脱、螺钿具是知名品种,百宝嵌更集数种珍贵嵌物于一身。漆器表面又可针刻刀镂或堆塑图案,增添阴阳之美、凹凸之趣:漆层若髹涂几十以至上百道,待积累到一定厚度时, 再行雕刻,谓之雕漆;如将大漆厚涂,或杂以角、骨、石、炭等研磨的漆灰,直接厚堆如塑,是为堆漆。起伏的花纹内,还可填嵌:细若游丝的锥画内填金银箔,便成戗金银,能表现极纤小的题材;剔刻或堆起的花纹内若施彩漆,则是填漆,填漆以戗金勾划轮廓和细节,广为人知的名称叫雕填,是明清漆器中数量仅次于剔红的著名品种。
         就已知实物看,中国古代漆器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始于战国,垂五百年,延续至西汉,第二次经唐宋元,在明清达到顶点。若说明清漆器的辉煌与时代较晚,实物流传多相联系,那么年代悠远的战国、秦汉,漆器出土数量众多,揭示的主要还是使用的发达。在古人熟练掌握制瓷技术前,漆器一度作为生活日用的主流,战国、秦汉之际,它凭借适用与美观的种种优势取代青铜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以降,瓷器质优价廉的优势逐渐显现,漆器的使用普遍衰退, 造作普遍缩减,但漆工艺的发展却未因此停滞,而是朝着技艺和欣赏一途继续平稳前行。即令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中国日用器皿的最基本类型,审美价值仍使漆器的用料日趋考究、品类日益丰富,在明清达到技艺的巅峰。
一、日用的主流
         中国人使用天然漆的历史很长。文献记载,虞舜、大禹时代,先民已能制作“流漆墨其上”、“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的食器和祭器(《韩非子 · 十过》)。不过,大漆虽防腐耐酸,竹木胎却易腐难存,因此,考古学能够提供的早期实物不仅很少, 且损坏严重,甚至成了遗痕。已知最早的漆器,大概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和缠藤篾筒形器,距今约七千年。那时已能为天然漆调色,恐怕仍非造作的源头。从出土情况看,夏商至西周,髹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只是年代悠远,罕有完整器保存至今。商代漆器最精彩的出自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残存的木胎雕花器上,已能运用彩绘、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等装饰手段,至西周,这些技法则相当纯熟。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群出土的漆木豆、觚、 罍(图 1)、壶、簋、杯、盘等是西周时期较为丰富的收获, 研究者称“当时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及。”[2] 春秋漆器的实例明显增加,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有发现,若干造型和装饰表现出与同时代青铜器相似的艺术风格。朱、黑两色的彩绘最常见,抽象的几何纹和动物纹固然更多,也有布局严整的人物屋宇形象,它们被描绘在然环境,木椁外封白膏泥的墓葬形式,也为漆器的保存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战国漆器的出土以湖北、湖南为代表的楚及楚文化影响地区最为集中。湖北境内,随州曾侯乙墓的漆器量大且精美,在其主人入葬的战国早期,小小的曾国仅为楚国的附庸,楚国君主用度之奢华由此可以想见。江陵曾是楚国故都所在,那里墓葬星罗棋布,小型墓也常有数件乃至十余件漆器, 大中型墓则常有数十以至百多件。像望山 1 号、2 号,沙塚 1 号这样的大型墓固然重要,作品固然精彩,小型墓里的收获却更能说明漆器的普及。湖南漆器出土的数量虽不及湖北,但临澧、常德曾发现金箔贴花和夹纻胎漆器,这都是战国罕见而汉代流行的技法。前者是将镂刻成各种图形的金银薄片贴附在器物表面,然后用色漆髹涂数道,再打磨令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图案。夹纻即脱胎之法,先用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

1 件圆形器物上,出土于山东临淄郎家庄。 战国开始,中国漆器史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出土实物已近万件,这虽同时代稍晚联系,但揭 示的主要还是产量的提高。楚国是那时幅员最大的国家,那里既有适合漆树生长的自1. 兽面凤鸟纹螺钿漆罍, 西周, 残高 54.1c m, 房 山 琉 璃 河 遗 址 1043
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楚文化漆器的发达首先表现于器形的丰富。数量最多、种类最繁的当然是日用容器,奁、卮、豆、盒、杯、壶、樽、盘等尤其多见,既有圆、方、长方等规矩造型,还有整器作动物形。雨台山楚墓群发现的鸭形豆已十分生动,曾侯乙墓所出鸳鸯形盒更精工细作,不仅彩绘羽毛及乐舞场面,头部还可转动。(图 2)饮食器外,乐器、家具、葬具等也常以漆木为之,乐器如鼓、琴、笙、瑟、排箫等,家具有俎、案、座屏、器架、器座等,葬具主要是棺椁和镇墓兽等。造型模拟动物是战国漆器的重要特点,龙、凤、虎、鹿、鸟、蛇、怪兽是常出现的题材。 不过,容器的动物造型受到较多约束,器座、悬鼓架(图 3)、陈设品等圆雕则自由很多,它们或灵动、或雄浑,或写实、或夸张,更富雕塑之美。

2. 彩绘乐舞图漆鸳鸯形盒, 战国, 高 8.6c m, 长 10.3c m, 宽 6.4c m, 随州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馆


3. 彩绘虎座鸟架漆悬鼓座, 战国, 通高84.4c m,1993 年 江陵楚墓,湖北省沙市博物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