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第七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暨中国陶瓷高等教育论坛纪要

  • Update:2010-11-22
  • 周莉、楼黎赟
 
 
 
第七届陶艺双年展于2010年10月19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届陶艺双年展由许江、韩美林出任名誉主任,杨奇瑞出任学术顾问,刘正、马锋辉任主任,周武、桑火尧任副主任,戴雨享任秘书长,同时邀请了空前强大的委员阵容。展览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陶艺作品展,展出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材料工艺的陶艺新作,搭建陶艺文化交流之平台,并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当代陶艺学术前沿。第二个部分:陶瓷绘画作品展,展出如邓白、李松柴、李进、戴荣华等多位大师的陶瓷绘画作品,同时也邀请了部分在当代绘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年轻艺术家,展示昨日的辉煌和今日的光彩,以唤起广大市民对陶瓷绘画历史和现状的关注。第三个部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围绕4个主题展开:当代陶艺的教学问题,当代陶艺家的艺术创作,当代青年陶艺家的社会境遇,陶艺的历史研究和陶学理论研究,为我国陶艺文化教育与陶艺创作集思广益。
 
双年展作为中国现阶段当代陶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是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和视觉的盛宴。此外,本次论坛邀请了众多在陶艺领域有深刻影响力的学者,艺术家,陶艺家,针对4个主题各抒己见,旨在通过这次论坛建立起艺术高校陶艺专业的普遍对话机制,构建中国陶瓷高等艺术教育全国性的学术机构,建立一个常设的学术对话平台,提高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水平。以下是本次论坛发言者的摘要。
 
 刘镇洲台湾艺术大学工艺设计学系教授),《台湾年轻一代做陶者作品赏析》
当代台湾有着多元的创作形态,这些多元性表现在台湾年轻一代陶艺家的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造型语言以及他们的创作观念,比如,粗糙和细腻的对比,通过量感或单元体来呈现作品,把声音运用到陶艺当中等等。随着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年青一代的陶艺家在较好的环境中学习到好的观念,不管陶艺家呈现的造型是写实还是抽象的,都继承了上一代的宝贵资产,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新观念,使创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但也有一些缺点,对陶土原本特性认识是需要年青一代去开发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表现出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多的同其它艺术家交流,和大家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
 
郑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流精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主要分三个部分:传统技艺、大批量生产的陶艺、现代陶艺。探索中国传统是件好事,但有时结果会让人迷茫,传统陶工们的想法和精神世界被忽略,大部分陶工摆脱这种境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进入一个技艺性的世界,让其作品更具冲击力。新石器时代的形式意义,用简单的符号形式表现丰富的感情。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作品中单一的纹饰从无序到有序的重复,青铜文化也给陶瓷文化留下了印迹。秦汉时期的作品具有古拙的气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文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注重人的感受。隋唐时期的作品华丽灿烂。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作品更具韵味和神采。元代作品带有英雄与气概。明代作品更具一种规矩的书卷气息。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帝王和民俗共赏。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看到了现今的陶艺家们以不同的精神状态创造自己的富有精神的作品。
 
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感想》
教学是互动的,现在教学普遍存在老师拥有说话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学中从学生那学到的恐怕比我们教学生的还要多,我们都会碰到困惑,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要进行沟通。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教师只是教条式教学,很少从学生的反馈中去调整教学,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完全以讨论的形式来教学的不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也不够。并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学生有困惑,他的困惑是我学了这个有什么用,教师应该把学生和自己的困惑一起来沟通。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倒底是学技术还是艺术,陶艺这样一个领略,牵涉到许多问题,包括艺术和技术、传统和现代,如何让青年学生在这些矛盾当中发现自己,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陶艺的材质是独具魅力的,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高等教育不是简单的解决技艺上的问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并在创作上表现艺术,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去进步和沟通,让作品来说话,而不是所谓的教科建设和经验。如果说你的作品不能让人激动的,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假的。
 
左正尧广东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副馆长),《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广东陶瓷》
广东陶艺有丰富的陶瓷基础,有以下几种形式:新型的陶艺创作路线,主要是一支年青的创作队伍,另外是借助陶艺材料作为媒介来创作,运用多种媒材结合。在广东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产区的现象,陶艺家们利用产区的资源和优势,以佛山、潮洲等作为基地进行创作,丰富了产区的样式,将传统文化带入到了当代的陶艺创作当中。此外广东陶艺组织结构有广东美协、广东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它们是学术的平台。广东美术学院成立了陶艺教研室,另外是广东美术馆和广东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随着广东陶艺展览和学术的展开,广东地区新的力量正在形成,广东的当代陶艺将会不断的壮大,陶艺水平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陈光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工作室主任),《混血儿》
从专业角度来看陶艺不仅仅是陶瓷,它应该还有除掉陶瓷之外的延伸。作品的好坏并不是我评价的关键,我更多关注的是陶艺不仅仅是陶瓷材料,在同其它材质结合时陶土是有灵魂的。我们并不是说要评价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结合是好是坏,我们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陶瓷作为一个观念或是文化的一种延续。对我们来说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有足够的资源和传统,我们如何通过陶土这样一种材质表现我们的思想。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将作品放在大的空间里面之后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应该尽可能让作品在空间中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用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陶艺。
 
熊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陶瓷艺术与史论教学》
要把高校里面的陶艺教学定位,尤其是要把中国陶艺和世界陶艺作一个前沿的综合判断,中国陶瓷历史久远,我们的教学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散发开来,陶瓷教学、陶瓷美术不能脱离这个背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实用和审美是并重的。高等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艺术创作,也就是陶艺家;第二方面是设计,好的设计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第三方面是作为陶瓷学院在振兴中国陶瓷方面应该要做些什么工作。培养学生不是只教技艺,一个好的艺术家比的不是技艺,而是观念、艺术感、使命感。此外在高等教育中培育人的意义和理念,对艺术理论的把握和控制也是要引起我们观注的。
 
魏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介入空间——地域文化与工业遗存在公共空间的运用》
一个地域的文化和工业遗存是我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地域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源与核心;工业遗存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以下是几个实践案例:公仔柱、公仔墙、亚洲艺术之门、陶瓷文化广场。另外是佛山工业陶瓷产品再创造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比如青花马桶、六一·脸、大缸瀑布等。传统是创造的基础,也是创造的养份。改造传统也只仅限于承传的考量,只有再造传统才能呈现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地域文化资源是实现当代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和原料,这种原料不仅表现在其材料特征,而且也能挖掘出地域文化中固有的精神价值。地域性不仅是地方的概念,它是一个地区共同文化观念和价值的呈现。当代性也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取向,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建构、发现和创造。
 
刘宏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陶瓷刻坯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教师在教学上要有教学导向,对学生的艺术实践进行引导。在教学当中我强调造型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标准。浮雕是我创作的表现对向,这样的技法赋予了作品独特艺术效果。雕刻是集造型基础、写生基础等为一体的艺术。陶瓷雕刻中对雕刻本身技法的掌握和釉色的运用,是我们应该很好探索的。艺术作品要让别人了解和喜欢,在造型方面就要求我们严谨、准确、精致,陶艺作品要有其造型的约束力,同时陶瓷雕刻的效果也是绘画所无法表现的。
 
谭红宇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关于学院教育与产区滋养的关系——以“虞公窑”主持曾鹏为例》
老师要以具有创作力的艺术家出现在课堂上,不能在单一的陶艺界里面谈教育,要扩大学生的文化和学科视野。在教学中,除了技艺的传授以外,对于教学要有更多的追求。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上学有更多超越了功利目的价值和理念。我们的教育要以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发挥它持续的作用,教条主义会让年青人的创造力消退。本土文化对全球化是有强烈的抵抗作用的,树立自信心是我们不会被同化的关键。广东石湾的虞公窑对年青一代创立自己的品牌是有利的。创始人曾鹏兄弟受学校和产区教育的双面影响,并具有文人气息,作品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们从来不跟风,注重产品的设计,把传承和创新自然融合。曾鹏的课堂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现在课堂上缺乏的轻松写意的实践经验,这也是来自传统的力量和民间智慧的一种联系。
 
陈琦(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谈对有关陶艺教学的思考》
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弊端,规模无控制的增长,教育改革步伐落后,就业困难。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培养技术和艺术修养两方面兼备人才,面对市场,与产业结合,培养具有民主性、视觉性,具有高超技术的人才。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作,鼓励学生多与厂家、市场交流。此外在教学上我提倡国际化教学。现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陶瓷艺术的技与艺上还是很传统,要改变这个现状,获得陶瓷艺术行业的新发展,就必须培养新的市场化的人才和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引入法国、日本陶艺家来交换授课,年轻人的成熟之际将会是我们离陶瓷艺术产业新发展之日不远之时。
 
张晓莉(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高等美术教育中陶瓷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区的扩建,扩招是必然的,让学科丰富起来。我院陶瓷教育也开展了绘画、雕塑、壁画、乐烧等来丰富课程,充实教学内容。我院的陶艺教学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在陶艺教育对其它专业的影响,作品的呈现对我院陶艺教育的推动,给学校师生信心。其二是我院陶艺教学多为跨专业跨学科教育,是一种交叉教学的状态,这也让我院的学生在创作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陶艺论文写作的教学》
如何来提升陶艺家的文化素养,扩展他们的创作观念,是史论教育学家要完全突破的重点。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在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文献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中外艺术史和美术学的经典著作,是小班教学,学生通过读书,在轻松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用教和学的互动。在讨论中同学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扩展,这对他们的论文写作都有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阅读量不够,有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还有如何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这在我们以后开设相关课程的时候都要加以考虑。
 
张清渊(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创作的两种态度》
创作的两个态度是:创作者面对创作媒材绝对性的态度;不断流汗,付出劳力的态度。第一个态度是材料作为承载观念的载体,当被塑造完成后呈现在外在的形式。作品呈现时的不可被取代性取决于我们使用的媒材上,以及创作者当初选择的立足点。在东方,材料的多样性源自于各个矿区的不同,因地域性有不同的特质,陶瓷作品的材料选择跟它最终呈现的结果之间的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过程存在于创作者面对材料时的对话,所以材料是被尊重的,中间的沟通是对等的。第二个态度是虚拟世界下流汗、劳动已经没有办法详细地去说明艺术创造工程是介于人跟材料的重要性。如何用我们的身体透过劳动转化到外在的作品中,对于整个当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具有很深的意义。以陶瓷作为创作的一种行为,身体跟媒材接触的过程中有精神层次去指导,汗水和着泥巴呈现的作品应该是更感动人的。
 
 江淑玲(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策展人),《展览展示与教育》
我们策展主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就是展览本身的脉络以及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脉络。然后根据年代或主题的分类在现场进行摆设,详细地标明作品的年代、材料、烧制方式、尺寸以满足参观者。如欧洲的茶具巡回展,我们在做展览的同时遵从年代,从传统到现代,引入茶文化并对器物进行介绍,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更容易进入到这个展览的状态中。再如2008年双年展对收到的所有作品以本身的特质,分成器、形、人、物四组,与茶具展注重氛围不同,所以这与承办人思考方向及出发点是息息相关的。
 
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务长、教授),《学院陶瓷绘画与陶瓷教育》
一、中国陶瓷绘画是中国陶瓷艺术中唯一没有被西方学的方面。中国作为陶瓷古国影响了世界,西方学习了中国陶瓷,在器皿,陶塑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但是文化差异使中国陶瓷绘画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二、陶瓷是中国近代以来陶瓷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学习的最初领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以程门父子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艺术家首次在瓷器上署名,这是中国陶瓷艺人有个人创作意识,追求个人表现风格的开始。继程门父子之后的陶瓷绘画大家是珠山八友,在书画的艺技,陶瓷的技法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三、学院派陶瓷绘画与珠山八友有类似的命运。学院派绘画的开创者是邓白教授等老一辈的陶瓷艺术家。最初,学院陶瓷绘画被视为非正式的外扰而被严重的忽视,不被重视,被边缘化。但是50年的发展,学院陶瓷绘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开创者之一的邓先生以陶瓷为质,成为学院陶瓷绘画的第一座高峰,此后,中国陶瓷绘画得以延续,全国各学院陶瓷美术专业都有陶艺家在不断地实验,学院陶瓷绘画是继珠山八友之后在陶瓷绘画领域里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术部分。四、学院陶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具有美术史的眼光,掌握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技能,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学院的作用除了教授基础的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熏洗的功能,这种创造性的培养,往往在熏洗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远宏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的教育》
山东艺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将展示与城市设计,景观设施与小品纳入到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把握,使陶瓷材料在当代公共空间环境中得以运用。学校教学特点:一、培养学生辩证的创作观念,强化创造性思维与动手能力的统一;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代科技文化与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以自由、开放、包容的理念面对学习的过程;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时尚元素的诠释和表达;四、注重学生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理解与继承。
 
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陶艺专业主任、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学》
陶艺教学体会:一、从系到工作室的变化。在高校陶艺学习,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材料的技术学习和技艺的传授,而是如何共同营造一个能揉合新工艺和传统精华,并使之协同共进的环境。二、任何陶瓷学习都是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发现和选择。因为陶瓷艺术是视、听、触完整传达的复数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泥的哲学阐释,研究陶瓷艺术与社会、文化、人性的关系。陶瓷设计的教育观念:一、推广网络教育。二、尽快使学生国际化。三、团队的合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周武(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瓷与工艺美术系副教授),《艺术创作与观察》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这与我们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相契合,虽然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艺术眼光,且具备较多的艺术知识与丰富的专业技法,但最终创作的作品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观察,对于观察我谈三点个人的体会。一是观察周遭的事物:某年,应月真法师之邀有幸赴灵隐“云林茶会”。同样是茶,因为沏茶之人的缘故,所沏出来的茶香、茶味、茶的关键在哪里呢?在于沏茶之心,在于“敬”和“净”。 二是观摩作品:多看经典和大师作品,如仰韶文化的陶鹰尊,外形洗练质朴。温黑格比的作品呈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观,运用视错觉,平面和立体的延伸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以上艺术家,通过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或经历的人生,发现了美,因秉性和际遇的差异,以其所关注的情趣各别,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各自成就一种境界。三是观照内心世界: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家山水序》中提到“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综上所述,“三观”方法甚为重要,正确的方法能为艺术创作做到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创作方法,善于观察,重视人文关怀,提倡心灵的阅读,并能持之以恒,勤于实践,相信同学们最终会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胡小军(浙江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综合性大学陶艺教学研究》
美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了较好的陶瓷教育发展的方向。浙江大学的陶艺教学以只招收研究生为特色。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培养让未来其他领域的精英更加了解热爱中国陶瓷。这一举措不仅影响了浙大本身,众多其他国内院校也纷纷效仿。
 
陆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庚寅年杂记》
我创作的作品关注的主要从形式主义到观念上的转变。今年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泥土在烧成之后,突然垮塌。《大悲咒》用照相机记录了一件作品因泥土堆积松动后垮塌的过程。这件作品是陶艺与其他艺术语言方式的结合,是对媒介特质的应用的典范。
 
周光真(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不惊人誓不休》
美国陶艺双年展反映出美国艺术家陶艺作品的特色,作品大多与人的造型有关;美国艺术家喜欢将绘画与雕塑结合;绘画大多进行多次;现成其他艺术门类作品的组合;装饰性强;注重个人创意。新型材料的运用,纸浆泥的纤维含量高,在干燥、烧成中减少断裂的几率;B-MIX(高温炤土与瓷土的混合)用于制作日用器,硬度高。泥条机普遍流行。陶艺工具可以借鉴众多其他工具的用途,如丝网印的工艺运用,肌理的发现,马尾巴在器皿烧成时烧化后留在作品上的纹路等。
 
此次论坛邀请了20多位在陶瓷艺术领域有深刻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青年陶艺家,艺术家济济一堂,汇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这个萦绕浓郁艺术氛围的艺术殿堂,聆听引领陶艺学术前沿艺术家们的最新资讯与创作思考。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时间,但围绕着陶瓷教育,陶瓷艺术创作,陶学研究等方面,专家学者针对各自关注点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年青一代陶艺家在陶瓷艺术上的认识,也为此次双年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及理论研究材料,对中国当代陶艺文化的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