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圈内十年——从三个事务所的三个房子说起(一)

  • Update:2010-03-22
  • 朱涛
  • 来源: 博客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手法本是欧洲很多纯净现代主义房屋的常规做法。但我想强调的是,玉山石柴于2003年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建成,是有文化意义的。在相当程度上,它可被看作中国建筑在1990年代后期追求纯净形式的一个实例展现。张永和的“平常建筑”和“向工业建筑学习”(与张路峰合写),以及张雷的“基本建筑”主张,加上一批青年建筑师、学者对“建构”的讨论,所有这些理论话语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建筑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象征和商业主义媚俗表现的拒斥,转而追求一种抽象、纯净的建筑语言。多少有点讽刺性的是,并没有直接介入这些理论讨论的马清运,不管是敏锐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建筑文化气氛,还是完全无意识地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在2003年推出该作品,为上述理论性诉求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实例。

         更进一步,我认为该房子还有助于我们量度中国建筑对纯净形式追求的限度或潜力。将玉山石柴与赫佐格-德梅隆于1988年在意大利塔夫雷(Tavole)修的石头房子(图7、8)对比一下,或可帮我们深化这个讨论。后者同样在处理混凝土框架+石头(片石)填充墙问题,但赫佐格-德梅隆有两个杰出的操作:一是通过在房子平面内部设置十字交叉混凝土墙,获得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在相当程度上“解放”了外墙,使得外围结构框架异常纤细,几乎是构造柱和圈梁的尺寸;二是建筑师特意将外墙四个墙角处的混凝土柱隐藏在石砌墙后,只向外暴露出墙体中间的十字型框架。这使读者在房子前产生巨大的心理悬置,读解游移不定:难道这房子是由当地传统工艺干砌起来的承重墙结构,而墙中间的纤细十字框架仅起构造柱和圈梁的拉结作用?那为什么在房子顶层又会突然出现三面连贯的横条窗,而且在横条窗转角处居然又有混凝土柱冒出?该房子首先体现了建筑师对传统石墙砌筑和混凝土框架两种建造体系的深刻领悟和双重赞美,但建筑师并没有向任一体系或传统简单皈依,而是让两种体系相互进行“太极推手”,忽而举重若轻,忽而举轻若重,以反转手法同时突破了两种体系的形式规范。

圈内十年(一)

 

圈内十年(一)

图7、8赫佐格-德梅隆的石头房子外景和平面示意图。

        玉山石柴与塔夫雷的石头房子,在肤浅的视觉层面上有相似之处,甚至后者可能就是前者的一个借鉴来源。但在深层形式操作上,二者有巨大区别。前者达致一种令人敬佩的建构清晰性,而后者在清晰性之上,还展现出一种高度抽象、自如的游戏性,使得该作品产生不同寻常的语义和诗意。这应对我们有所启发:对纯净形式的探索并不一定是通过一味缩减,最终达致单一层次的清晰性或简单性,而是有潜力通过作者的概念性思辨或创造性操作,获得一种语义层次丰富的复杂性——这在我看来,意味着中国建筑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的对纯净形式的探索,完全存在着向一个新方向开拓或新高度进发的契机。

        可惜,之后马达思班的作品,并没有在形式质量上进一步开拓或提升,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在各种建筑时尚的兴奋点上跳跃。当然,总会有人争辩:马的兴趣和精力已经放在 “狭义的建筑设计领域之外”了——那这就超出本篇的评判范围了。我最后能做的只是,站在建筑学立场上,模仿王辉的比喻,但做一个与他方向完全相反的悲叹:以老马天蓬元帅的才华,在掉到了建筑设计圈里后,没能安心驻扎在圈里,持之以恒地搞设计,太可惜了!

 

[1]  祝晓峰,“打造‘马氏平台’”,《时代建筑》副刊“2007年建筑中国年度点评”,2008/2。

[2]  马清运,“关于‘父亲宅’的自述”,《建科之声》,2004/05,39期,20。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