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与长春园狮子林续考

  • Update:2013-05-01
  • 贾 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3期
内容摘要
清代苏州狮子林是一座以叠石闻名的私家园林,乾隆帝南巡曾经五次造访,并在皇家御苑长春园和避暑山庄中加以仿建。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乾隆帝雪景行乐图》所示景象和其他资料,对长春园狮子林的基本布局和景致特色作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
*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278264)资助

 


北京圆明三园历经浩劫,仅余遗址,绝大多数建筑物均已被毁,山水、植物面目全非。其中西洋楼景区尚有残垣断柱可供凭吊,同时又有乾隆时期的铜版画以及晚清以来的若干老照片存世,使得人们对其印象较为深刻。相比而言,西洋楼之外的广大景区非常缺乏原始的图像资料——除了极少量的样式雷立样图、烫样和寥寥几帧旧照之外,人们只能通过不同版本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来感受其盛期的绚丽景象。这一先天不足给今人研究圆明三园带来巨大的困难,也导致今日社会各界对圆明园实体图景缺少直观的了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以数字化的手段来虚拟复原圆明三园盛期原貌,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还应该努力在《圆明园四十景图》之外搜求更多的清代圆明园图画和旧照片,为今后的研究、赏析和宣传、展示工作提供更丰富的直接证据。
从雍正年间开始,圆明园东南隅的别有洞天即设有一座如意馆,包括郎世宁、王致诚等西洋传教士在内的宫廷画师长期在此工作、居住,他们创作的大量反映清代宫廷生活的图画多以圆明园为背景。这些作品有不少一直留存至今,分藏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却一直没有得到圆明园学界足够的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图画大多并未公开展览或出版,难以查考,而且画面取景范围、角度变化多端,又无文字直接说明所绘为圆明园景物,不易判别。但如果刻意加以搜寻,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两位法籍华人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相应的贡献:邱志平(Che Bing Chiu)先生法文著作《圆明园》(Yuanming Yuan)一书收录的宫廷画家所绘《福海泛舟图》、《镂月开云图》、《两峰插云亭图》[1],端木泓先生《圆明园新证——长春园蒨园考》一文引用的清代王炳所绘《蒨园八景图册》[2],均为圆明园、长春园不同景区的写实之作。此外,近年亦有网友发现一幅清代画家张若霭所绘的花卉图正是茹古涵今一区的局部之景。这几种图画资料都是对《圆明园四十景图》的重要补充,弥足珍贵。
近来笔者在故宫博物院所编的《清史图典》[3] 中见到一张标题为《乾隆帝雪景行乐图》的清代宫廷绘画,经过仔细辨别,发现此图所绘乃是乾隆年间长春园狮子林的全景。长春园狮子林是一处以苏州狮子林为原型写仿而成的园中之园,深受乾隆帝喜爱,题额、题诗极多,在圆明三园中占有特殊地位,笔者曾撰《长春园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一文考述苏州狮子林沿革及御园写仿经过[4],其中有些问题还有待拓展,故而续撰此文,参照这幅《雪景行乐图》和其他资料,对长春园狮子林的基本格局和造园意匠作进一步的讨论。

1. 清代后期长春园狮子林平面图,根据样式雷图重新绘制。1 狮子林石匾,2 入口水关,3占峰亭,4 红栏平桥,5 清淑斋,6 虹桥,7横碧轩,8 磴道,9 湖石,10 鱼箱,11 清阁,12 过河厅,13 水门,14 小香幢,15 藤架,16 纳景堂,17 缭青亭,18 延景楼,19 凝岚亭,20 假山,21 吐秀亭,22 云林石室,23 值房,24 探真书屋,25 水关,26 丛芳榭


2. 华宜玉先生绘《长春园狮子林复原图》,引自《圆明园园林艺术》


3. 乾隆帝雪景行乐图,引自《清史图典·乾隆朝》。1 占峰亭,2 清淑斋,3 红栏平桥,4 虹桥,5 横碧堂,6 大湖石,7清阁,8 过河厅,9 藤架,10 小香幢,11 探真书屋,12 随墙门,13纳景堂,14 重檐方亭,15延景楼,16重檐圆亭,17 重檐方亭,18 云林石室


苏州狮子林前身传说为宋代官僚别业,元代僧人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利用其旧址营建了一座佛寺园林以供师父禅修,因为园中奇石形如狮子而定名为“狮子林”。元明两代,许多文
士为此园题诗,并先后有朱德润、倪瓒、杜琼、徐贲和文徵明等著名画家为之作画,名声大噪。明代后期园景逐步衰落,后为某权势之家所占,成为私家园林。清代经过不断改建,景致有所恢复,乾隆年间转归黄氏,更名“涉园”。
清代内府《石渠宝笈》收藏了倪瓒所作的《狮子林图》,是乾隆帝十分欣赏的古画,由此爱屋及乌,对苏州狮子林也非常偏爱。在他六次南巡江南期间,曾经五次造访黄氏涉园,并屡屡赋诗赞美,心犹未足,遂于第四次南巡之后的乾隆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771 - 1772 年)在长春园中仿建了一座狮子林,又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在避暑山庄再次仿建了一座文园狮子林。在乾隆年间完成的众多御苑写仿景观中,这两处景点的建造时间相对较晚。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四月,苏州织造舒文奉旨以1/20(五分/ 一尺)的比例将苏州狮子林的建筑、山水连同旁边的狮林寺一起制作精确详细的烫样(模型)呈送入京[5],随即内务府营造机构开始在长春园中仿建狮子林,次年(1772 年)五月落成。这座狮子林位于长春园东北角,西临丛芳榭[6],乾隆帝亲定十六景之名,分别为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阁、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室、横碧轩、水门,此外还有缭青亭、凝岚亭、吐秀亭、枕烟亭等次要建筑,多由御笔题写匾额。
道光八年(1828 年)长春园狮子林曾经作过重修[7],道光帝重新题写了狮子林十六景,分别为层楼、曲榭、花坞、竹亭、萝洞、水门、苔阶、莎径、崖磴、溪桥、云窦、烟岚、叠石、流泉、长松、古柳,除“水门”外均与乾隆帝所题不同,但实际上对乾隆时期的景致并无大的改动,依旧维持旧貌。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三园,狮子林随之被毁,但遗址上尚有较多残迹可寻。
从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一张清代晚期的样式雷地盘图上可以了解长春园狮子林的基本格局(图1)。这座园中园周边以围墙环绕,园门采用石拱门的形式,跨于南侧溪流的东端,旁设“狮子林”石刻匾额,清帝平时可乘船由此入园,也可从旁边的码头登陆入园。溪流南岸叠石假山上建有一座占峰亭,北岸筑为半岛,岛上设清淑斋,北侧山石间叠有磴道,上镌乾隆帝御题《磴道》诗。溪流向西穿过一道平桥,折而向北,其上跨有一座名为“虹桥”的石拱桥,桥身两侧刻有“虹桥”匾额和御制诗,四角设龙头吐水。虹桥之西为横碧轩,面东临溪而立。溪流转而向东,水面扩展为池沼,其北岸建清阁,沿用倪瓒藏书楼旧名。在清阁西北土丘高台之上建有小室探真书屋,以曲廊与阁相连。溪流东段有一条曲桥,上建藤架,北岸设有一座单间楼宇“小香幢”。清閟阁东侧另引一条小溪向北流出,与墙垣以外西洋楼景区的方河连通,跨溪设一道过河敞厅,北侧水道上另筑有一道水门。
园东部主要为假山所占,山间又掩藏着两个极小的水池和一湾曲溪。假山西南侧有一座纳景堂,前以游廊围合成小院。假山中心位置筑有二层延景楼,前临小池,东带曲溪,四周叠石环绕。假山之北另有一座三间小屋,名“云林石室”,前临叠石,仿蓟县盘山行宫的云林石室。假山周围分布着缭青、吐秀、凝岚3 座小亭,以作点景。
以上即为清代晚期狮子林的大致布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教授华宜玉先生曾经绘有一幅《长春园狮子林复原图》[8](图2),即主要依据以上资料绘成,笔法洒脱,意境深远,但由于样式雷图无法显示建筑屋顶样式,华先生凭借想象将图中楼堂多绘为歇山顶,与原状不尽相符。

4. 长春园狮子林虹桥遗址


5. 长春园狮子林东部假山遗址


6. 云林石室山石旧迹


7.《钦定热河志》中的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图——引自《钦定热河志》


8. 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复原平面图。1 占峰亭,2 清淑斋,3 磴道,4 虹桥,5 横碧轩,6 清阁,7 高台方亭,8 探真书屋,9 小香幢,10 门屋,11纳景堂,12 延景楼,13小轩,14 云林石室,15六角亭,16 圆亭,17长方亭,18 五柱亭


《清史图典》所载的这幅《乾隆帝雪景行乐图》(图3)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长468 厘米,横宽378 厘米,原画无题,无年月标识,无画家提款,画面上方有大臣于敏中所书的一首乾隆帝御制诗,原文如下:
“祥花优渥麦根萌,余事园林一赏情。画帧画神不数范,剪刀剪水那须并。生来草木为银界,望里楼台是玉京。别有书斋胜常处,收将仙液煮三清。落款:御制御园雪景一律 臣于敏中奉敕敬书。”
此诗见载于《高宗御制诗四集》,题为《御园雪景》,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十一月,原诗在第3 句后另有注曰:“石渠宝笈藏有范宽《群峰雪霁》册幅”[9]。虽然乾隆帝曾经为长春园狮子林写过不少诗,但这一首七律只是泛泛描写圆明园冬日雪景,并非专门为狮子林而作,令大臣转抄于图上,不过是应景而已。图上乾隆帝身穿汉族古装,坐于清阁内,阁前水池已经结冰,侍从们正在冰上扫雪,背后是一带远山,画面沉郁厚重,格调典雅。
这幅图画的作者不详,从情理推测,应为长春园狮子林落成之后不久宫廷画家奉旨所绘,忠实地反映了景区初建时的原貌,全面表现了其中建筑、假山、水景和花木的具体形象,局部细节与道光改建后的景致略有不同,可资进一步的分析。
园西部以“匚”形水体环绕,前后分成几个层次,清淑斋和清阁分别占据主要位置。清淑斋为三间周围廊歇山顶建筑,具有类似正堂的地位,乾隆帝《清淑斋》诗中称:“斋不设窗牖,旷观惬倚凭”[10],但从图上看,檐柱间明显装设了隔扇门。此斋前引清流,后列石峰,南设平台栏杆,左右对称设置一对花瓶和两个石砌花台,所植树木也大致相对。对岸的占峰亭是一座攒尖方亭,高出围墙之外。其西南侧的平桥横于山石之间,桥上设红栏。溪流折而向北,汇入一个较宽的水池,溪上横跨虹桥(图4)。虹桥东接清淑斋西廊,西与五间硬山顶的横碧堂相对。
水池北岸的清阁为二层五间硬山顶建筑,上层比底层退后一个廊步,形式与避暑山庄文津阁类似。阁东为过河敞厅,再东的游廊后面矗立着一座二层单间硬山顶小楼,此即供奉佛像的“小香幢”,比拟苏州狮子林的禅窟。廊前的曲桥藤架清晰可见。清阁西北另有一个曲廊围合的独立小院,其中设有探真书屋,画面显示的格局与后期样式雷图有所不同。
清阁前的水池中竖立着一株大型湖石,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奏销档》记载:“狮子林清阁楼前河内太湖石山凿做窟窿,剔凿刷洗。”[11] 所指正是此石。样式雷图同时标明湖石东侧的水面下埋设了鱼箱,里口东西长3.5 丈(合11.2 米),南北宽1.5 丈(合4.8 米),深5 尺(合1.6 米),其中曾经专门蓄养游鱼以作观赏。
园东部山石丛立(图5),西南角辟有一院,南设随墙门,北为三间硬山建筑纳景堂。假山中央位置的延景楼是一座两层三间周围廊歇山建筑,前面的小池好像一面圆镜,东侧另引溪流从山石间穿而向北。楼内西次间设有楼梯,室外的假山磴道同样可以登临二楼。延景楼北面的石峰中掩藏着一座三间歇山顶的云林石室,石室周围叠石尤为精美,上刻有3 首乾隆帝的题诗,于民国时期移至北京西城南半壁街(今西交民巷)的一所宅园中重新堆叠成山,至今尚存。(图6)
乾隆帝所题狮子林十六景中有“画舫”一景,后期样式雷图上未标明,在这幅《雪景行乐图》上也没有类似形式的建筑,笔者推测可能指的就是那座过河敞厅[12]。此外,样式雷图显示西部假山间点缀着缭青、吐秀、凝岚三亭,分别采用六角、五柱梅花和长方形平面,而乾隆时期清宫档案中提及的“枕烟亭”已经消失。《雪景行乐图》却显示假山西南之亭和西北之亭均为重檐攒尖方亭,而东南位置多出一座重檐圆亭。这几座亭子在道光年间可能经过改建,因此位置和形式均有一定的变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雪景行乐图》以正面一点透视法绘成,笔法细腻,近景准确生动,惟所有建筑物的屋身部分明显拔高,每一开间的高宽比例略显不协调,可能是为了适应竖向构图的缘故。此外,圆明三园是平地起造的水景园,假山数量虽多,高度却很有限,乾隆时期长春园狮子林之北为西洋楼景区的方河,再北为春熙院,更北为大片农田,并无高大的自然山峰,《雪景行乐图》所绘的重重远山完全出于虚构。这也是此类宫廷绘画的常见现象,即园林主景逼真写实,而周围的山川配景则作夸张处理。

9. 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横碧堂、虹桥与清淑斋遗址


10. 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东部假山、小亭与纳景堂


11.《南巡盛典》中的苏州狮子林图——引自《南巡盛典》


12. 清代钱维城绘《苏州狮子林图》局部,(美)高居翰先生提供


讨论长春园狮子林,不能不提及热河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后者同样是大型皇家离宫苑囿中一处以苏州狮子林为范本的园中园,建造时间仅比长春园狮子林晚两年,设有同样的十六景,二者格局几乎一模一样,宛如孪生姐妹(图7、图8),对此乾隆帝本人在《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诗序中也强调说:
“兹于避暑山庄清舒山馆之前度地复规仿之,其景一如御园之名,则又同御园之狮子林而非吴中之狮子林。”[13] 其诗又称“有一宁无二,仿燕仍忆苏。”[14]
文园狮子林毁于20 世纪抗日战争期间,遗址保存情况好于长春园狮子林,于1992 年局部重建。此园位于一片较大湖面的东侧,周围环境开阔,以一圈围墙环绕出一方独立的天地,内部分为东西两区,西部池溪上跨虹桥,岸边设占峰亭、清淑斋、横碧堂等建筑(图9),东部堆满嶙峋起伏的假山,设延景楼、纳景堂与几座小亭(图10),山水格局和楼堂亭桥位置、形制均与长春园狮子林若合符节,所异者主要在于其水系东西相通,蜿蜒连贯向东流出,气韵更胜一筹。
乾隆时期的苏州狮子林已经更换园名,其景致与元明时期的禅寺园林原貌相去甚远,与经过民国时期改建的现存园景也差异较大。乾隆帝所见之苏州狮子林景象可以参照《南巡盛典》中的《狮子林图》[15(] 图 11)和同时期宫廷画家钱维城所绘的《狮子林图》(图12)。以此二图与《雪景行乐图》所示长春园狮子林、《钦定热河志》附图所示文园狮子林[16] 的景象相比较,可以看出三者之间高度相似的布局形态,其渊源关系不言自明,恰如乾隆帝诗句所云:“却以墨绳为肖筑,宛如粉本此重临。”[17]
除了水系和建筑基本可以一一对应之外,三园均堆叠了大量的山石,反映了乾隆中期叠山艺术的重要转折,即从明末清初张南垣开创的土石相间、平冈小坂之风向奇巧玲珑、繁琐堆砌的方向演变。为了更逼真地再现江南名园的叠石效果,乾隆帝不仅大量运取造型接近太湖石的北京西山玲珑石,还专门征召江南匠师完成假山的塑造工作,在其御制诗中一再强调“兹令吴下高手堆塑小景,曲折尽肖,驿此展拓成林,奚啻武贲之于中郎。”[18]“狮子林在苏城中,虽功因一篑而雄峰卓荦,几于巧夺天工,文园假山实肖彼为之。”[19] 至今长春园狮子林和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遗址上仍存有大面积的假山遗迹,可为佐证。
从图上看,尽管相似度很高,但无论长春园狮子林还是避暑山庄狮子林的建筑形式都是典型的北方官式建筑,与皇家园林中的其他建筑没有明显不同,并未采用江南园林建筑样式。不过与其他御苑景区相比,这两处小园的楼堂亭榭规模明显偏小,除清阁、横碧轩外均为一至三间建筑,符合园中园的整体尺度,也与江南原型非常接近。
清代皇家园林大举写仿江南名园胜景,其中最为常见的手法是“以园仿园”的结构式写仿,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往往在借鉴原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地形特点做出若干调整变通,形意各有侧重。圆明三园中最著名的四处仿自江南的园中园分别是小有天园、狮子林、如园和安澜园,恰好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小有天园是缩微型,如园是扩展型,安澜园是简化型,而最晚仿建的狮子林则是相似程度最高的完整对应型,以类似工笔画的写实方式再现原型的整体和局部,与其他园中园偏于写意的模式有明显区别,其高下得失,难以定论。
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御苑的写仿之作绝大多数均已不存,所幸仍有《雪景行乐图》这样的宫廷画卷流传至今,让我们 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领略昔日皇家造园的一个独特的片段,并做出一点新的解读,其中必有偏颇谬误之处,尚待方家指正。

注释:
[1] C h e B i n g C h i u .Y u a n m i n g Y u a n .Paris: Les Editions de l'Imprimeur,2000.
[2] 端木泓:“圆明园新证——长春园蒨园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 期,246—292 页。
[3] 故宫博物院编:《清史图典》( 第7 册, 乾隆朝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4] 贾珺:“长春园狮子林与苏州狮子林”,《建筑史》( 第26 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9—121 页。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圆明园》,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504 页。
[6] 丛芳榭是一组临水院落,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 年),并非狮子林的组成部分。
[7] 同[5],“耆英等遵旨查验覆奏折”,505 页。
[8] 何重义、曾昭奋:《圆明园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
[9](清)弘历:《高宗御制诗四集》,清代光绪二年刊本,卷8,“御园雪景”。
[10] 同[9],卷26,“再题狮子林十六景·清淑斋”。
[11]( 清) 高晋等编:《南巡盛典》,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12] 乾隆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762-1763 年) 圆明园中曾仿海宁陈氏园建安澜园,其中有一座绿帷舫,名为画舫,实为三间跨河敞厅,狮子林画舫的形式或与之相似。
[13] 同[9],卷10,“再题狮子林十六景迭旧韵·狮子林”。
[14] 同[9], 卷4,“ 狮子林八景·假山”。
[15]( 清) 弘历:《高宗御制诗五集》,清代光绪二年刊本,卷17,“再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假山”。
[16] 同[5],222 页。
[17](清)和珅、梁国志等编撰:《钦定热河志》,清代乾隆年间刻本。
[18] 同[9],卷22,“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
[19] 同[9],卷22,“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