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七夕巧物

  • Update:2012-08-23

 

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乞巧食,其中以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多数人喜欢吃的食物。吃饺子、面条在我国鲁西南地区较为流行,妇女们还常把针、线、枣等物包进饺子里,如果谁吃到有此物包的饺子,就意味着能得巧,能得财福,能早婚得子。在七夕节时,还有很多民间糕点铺,喜欢自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巧果”,出售时又称“送巧人”。《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有面粉或糯米粉做的,有炉烤或油炸的,有圆形、梭子形的,有和糖或者掺蜜的,花样奇巧,种类繁多。
 
 
 
 
注:图片来自网络


 
巧物
 
 
       “磨喝乐”是宋代儿童玩具,在南方称“巧儿”,初为七夕节供养的泥塑童子,手捧荷叶,加饰衣裳。据专家考证为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儿子,名“罗睺罗”,后成释迦十大弟子,排行第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陈元靓《岁时广记》、金盈之《醉翁谈录》、吴自牧《梦梁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均有关于磨喝乐玩赏的记载,如陈元靓记:“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眼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可见两宋时期七月七日乞巧节,最大的明星是“磨喝乐”,儿童们争相效颦,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磨喝乐”玩具,侧是全民玩赏的玩具,无论宫廷、民间、老人、小孩、富贵、平贱,几乎人人赏之。这一点让我们这些现代人颇感惊奇和不解,一个印度沙弥如何成为中国的世俗玩具而玩赏不厌。
 
——玩物自信:中国民间玩具“玩”的特质
李立新(南京艺术学院)
 
    磨喝乐也作“摩喉罗”、“摩侯罗”、“魔合罗”,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泥塑小娃娃,在农历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是节令性泥玩具。磨喝乐的用途:一是用于“七夕”乞巧;二是为祈生男孩。
    薛能在《三体诗语》中引《唐岁时纪事》说:“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
   《东京梦华录》:“(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龙,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醉翁谈录》:“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喉罗。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

  《西湖老人繁胜录》:“御街扑卖摩侯罗,多著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

   《梦梁录》:“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