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演变与流行

  • Update:2013-02-01
  • 黄河,陈静文,刘琳琳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期
内容摘要
手机媒体在十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做渠道”、“做内容”、“做营销”、“做服务”、“做平台”五种商业模式。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其出现、发展与成熟的演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为手机媒体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本文就这一话题,在对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演变加以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各类商业模式的发展特征,并探讨手机媒体商业模式发展的趋势。

手机是什么?如果在十多年前,我们会说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而今天,手机已然具备了读书、听歌、浏览网站、收看电视、定位导航、交易理财、联网游戏、交友互动等多种功能,上述理解显然过时了。
不可否认,手机已经从通讯工具转变为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多媒体终端,从即时通讯的单一业务转变为融合各类内容与服务的多元业务载体,从移动运营商为业务系统主要参与者转变为融合了传统媒体、众多专业内容及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多参与主体的业务系统,从以通讯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变为通信费、信息费、流量费、服务费等多元收入结构的媒介形式。种种现象都表明,在手机的角色与功能发生变化的时候,以定位、业务系统、核心资源及能力、盈利和分配模式等为要素的手机媒体商业模式[1] 也在发生改变。
所谓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展开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的方法论,也可以将之看作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生产者、销售商、供应商和其他内外相关者之间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对任何一家企业或一个产业都至关重要,对手机媒体而言,商业模式同样决定了其能否得以顺畅发展。理想的商业模式,既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企业带来利润,又能够有效地配置内容、技术、资金等资源以提高整体的市场绩效,还可以理顺各参与主体的交易关系、利益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和行为关系,更好地达到手机媒体市场的规模与活力之间的平衡。
纵观手机媒体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手机媒体形成了“做渠道”、“做内容”、“做营销”和“做服务”、“做平台”五大商业模式[2]。

1. 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演变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与商业模式的演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一个发生、成长,然后逐渐成熟的过程,这对上述提出的手机媒体五种商业模式同样适用。每一种商业模式的产生或依托于技术的进步,或得益于对用户需求的捕捉与挖掘,或出自于精彩的营销创意,然后在众多市场主体的采用和优化中得以成长与成熟,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图1)
1. 更宽、更快的“做渠道”模式
“做渠道”模式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移动运营商为各类手机媒体信息和服务提供到达手机用户的通路,并收取“通道费”和“流量费”。
最初,手机就是一个移动语音通讯工具,掌握移动通信网络这一“渠道”资源的移动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通讯服务,并从中收取通讯费,这是移动运营商长期以来的主要商业模式。但在其后的发展中,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除语音通讯之外,还相继具备收发信息、下载彩铃、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多种功能,用户对“渠道”的畅通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也为了更好地扩展自身业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1G(仅能支持语音通话)、2G(采用数字蜂窝通信系统,语音通话更清晰)到2.5G(提供上网服务),再到3G(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4G(高速移动通信系统),移动运营商不断致力于通过技术升级使移动通信网络这条信息高速路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

2. 全球知名内衣品牌V i c t o r i a ' s S e c r e t 在“Sexier than Skin(比皮肤还性感)”主题营销中采用二维码营销的方式,将内衣模特的重点部位用二维码遮盖住,利用人的好奇心吸人们扫描、查看。

2. 多元发展的“做内容”模式
2000 年之前,由于技术所限,我国手机应用仅限于语音通话,运营主体对手机的其他功能以及额外的增值方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2000 年至2003 年,短信、彩信、彩铃等信息业务的陆续问世使手机市场看到新的希望,并迅速将其发展为重要的盈利手段。2002 年,我国短信发送量达到900 亿条(其中仅春节7 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超过72 亿条),短信市场的市场规模达到17 亿元[3] ;2005 年我国彩铃用户数突破6000 万,市场规模突破20 亿[4]。尽管这些信息业务仍然重在向用户收取“渠道”费用,但鼓励一条短信或一个彩铃被手机用户广泛下载以收取信息费的方式却开始流行,因此可将其看作“做内容”的开端。
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带来的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亦在寻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途径与方法。2004 年,国内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的推出,成为传统媒体向新闻内容提供商转型的一次尝试,此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主要新闻机构陆续推出手机报,截至2008 年底全国报业已推出手机报约1500 种[5] ;同年,手机电视业务问世,拥有庞大节目资源的传统广电媒体也开始扮演内容提供商的角色。
此外,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内容也日益受到手机用户青睐,2010 年手机游戏市场与手机阅读市场规模均突破30亿元。[6] 面对庞大的手机内容市场,2005 年和2009 年,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分别启动建设业务基地,涉及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音乐等多个内容领域。
3. 注重互动与体验的“做营销”模式
手机被称作“带有体温的媒体”——与用户全天、全程伴随,可实现点对点、精准的信息推送。在手机普及之初,如何利用手机“做营销”——开发与客户需求相吻合的营销业务以挖掘手机媒体深层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一直备受关注。2000 年,借助短信服务的问世,用手机做营销终于找到突破口,短信群发广告信息、短信抽奖等推送式广告成为手机“做营销”最主要的方式;在2002 年彩信问世之后,手机短信广告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与美观。
但是,鉴于当时手机广告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行业自律更是处于真空期,不考虑用户体验而只顾眼前利益的垃圾广告、虚假广告、欺诈广告横行,使手机用户对手机短信广告的好感度和接受度日渐降低,广告主也因此对手机营销持有偏见并保持谨慎。
多年的实践证明,兼顾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广告客户的营销需求是手机营销业务得以成功的关键。2006 年与2009年,手机二维码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为手机“做营销”提供了又一次机遇——手机二维码营销和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使手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
有用的信息成为可能,实现了在移动中企业精准投放营销信息以手机用户主动接收与分享企业营销信息的双重过程。(图2)
4. 转向定制增值的“做服务”模式
“做服务”是在用户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为满足手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业务拓展。2006 年中国移动推出的涉农业务“农信通”代表了“做服务”模式初期的探索——通过订制短信、拨打服务热线以及登录网站三种途径,向农民用户提供政务、天气、养殖、种植、农产品销售等信息。此后,主要为个人用户提供的通讯录、信息管理的“号簿管家”、“信息管家”业务,针对企业用户进行对内、对外的信息管理、协调与发布的“集团V 网”业务也相继问世。(图3)
此外,手机用户对手机的期望亦从信息的收发终端向移动生活助理方向转化,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希望手机能够具备更多的实用性功能。比如如果我迷路了,能否通过手机找到去往目的地的路径;如果我现金不足,能否用手机进行付款等等。在技术的支撑下,这些服务也得以实现:2007 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大力开启定位导航服务;2010 年二者又先后在全国铺开手机支付服务。
5. 方兴未艾的“做平台”模式
“做平台”模式的兴起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根据CNNIC 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 年底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9 亿,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一方面带来了庞大的用户市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对应用(内容)的巨大需求。基于这样的情况,搭建平台以集成应用(内容)、聚合用户的做法被广泛看好。2008 年苹果公司APP Store 的成功,为“做平台”模式提供了一个经典样例。面对我国手机用户在这一方面的大需求,在2009、2010 年前后,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借鉴APP Store 的运作模式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应用平台。(图4)

3. 中国移动“农信通”业务


4. 中国移动MM 商城

二、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流行
基于对手机媒体五种商业模式演变的梳理,我们将结合业界的前沿案例对目前手机各类商业模式的流行加以判断,并希望对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做渠道”:越来越宽与越来越低
越来越宽,指的是移动通信网络带宽的不断升级。从1G通讯网络开始至3G 网络正式商用,再至2012 年中国移动试水的4G 网络,技术的创新推动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和传输速度不断飞越,使得用户可以顺畅地享受更多的手机服务。而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移动通信网络的带宽升级,一方面使得移动运营商之间的渠道竞争日益激烈,想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与拓展用户规模,就必须跟上乃至引领网络升级的步伐,否则只能屈居人后、错过时机;另一方面,也使得移动通信网络这条信息高速路的通行能力越来越强,为移动运营商进行业务拓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然而,我们亦不得不正视“做渠道”模式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虽然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多,但ARPU 值(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却在逐年下降、越来越低。例如,中国移动发展的这十余年,用户数量逐年增多,截至2012 年初已达6.83 亿,但是ARPU 值却从1999 年的299 元[7] 一路跌至2012 年前三季度的67 元[8]。而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全国各家移动运营商皆须应对的挑战。在传统业务难以持续保证企业利润源泉的情况下,在通讯业务市场日趋饱和且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下,运营商必须坚持多元化业务的拓展思路,变“一条腿走路”为“多条腿走路”,进一步通过内容、营销、服务、平台等商业模式,打造面向产业未来的竞争力。
2.“做内容”:“使用规模”思路下的集成与分发
与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不同,传媒产业注重的不是规模化生产,而是规模化使用,即同样的一个媒介内容产品如何被大范围、多频次消费。比如,一条彩铃内容的生产成本是既定的,每多一次下载就多一份收入,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内容提供商不应仅关注如何丰富自己的内容产品,而应致力于打造可被多次消费的“精品”内容。
此外,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及其手机内容需求的增强,仅仅依靠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进行内容生产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情形,以及市场对内容产业前景的看好,专业的内容提供商、传统媒体机构和移动运营商等都纷纷投身到移动内容的产业链条当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及资源优势扮演不同的角色。
(1)移动内容提供商:以优质内容、多次增值为策略
移动内容提供商(CP 或SP)是专门向手机用户提供移动信息内容、移动增值服务的运营商,以售卖内容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这一市场,移动内容提供商亦在积极转变业务思路,一方面努力制作精品内容,另一方面尝试扩大内容的分发渠道,使自己的内容产品有更多增值的窗口、更多被使用的可能。
以提供手机阅读产品的内容提供商盛大文学为例。2012年盛大文学公布的财报显示,自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以来,无线业务收入在2011 年达到1.74 亿元,成为三大移动运营商阅读基地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同时也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最大的付费内容供应商。盛大文学的移动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向移动运营商的阅读基地提供版权内容的运营分成(中移动和盛大这样的CP 是六四分成)。
但是,对于盛大文学这类专业内容提供商来说,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却可能成为其将来面临的一个潜在威胁,如果移动运营商绕开它们,直接运营数字版权,这些提供商就会处于有米却无处下锅的尴尬境地。对此,内容提供商有必要未雨绸缪,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据此提升品牌形象,凭借自身内容生产的专业程度来维系版权作者和分发渠道,注重自身移动终端的打造(目前,盛大文学推出的云中书城整合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开发Android 客户端、iPhone 客户端、PC 客户端、云中书城Web 站、云中书城手机WAP 站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直接面向用户提供精品图书资源),强化自身不可替代性的同时,降低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
(2)传统媒体:以适应媒介融合趋势、提升竞争力为出发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多媒体、多终端进行整合传播的技术推动着具有内容资源优势的传统媒体向手机媒体领域拓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调整战略,将抢滩手机媒体作为其战略发展的一项重点,并且对手机媒体业务的探索也愈发多元,这既包括从手机报到手机电视等业务形式的演进,也包括从设置单独的业务部门进行开发,到与技术或移动运营商成立子公司等合作模式的创新。
以北京电视台为例,2009 年,北京电视台下属北京京视传媒有限公司与中信集团下属的中信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京视中信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北京电视台的手机电视业务。其中,拥有地方手机电视牌照的京视传媒负责内容运营,中信数字投入资金。而像北京电视台这样,通过组建子公司专门进行手机媒体业务拓展的做法在传统媒体中十分常见。
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内容”:第一,这些机构有着丰富的内容运作经验,能够较好地控制内容质量;第二,这些机构积累了较为庞大的音、视频内容资源,可一定程度上支持手机媒体业务的内容需求,减少了在手机媒体内容生产方面的投入。而通过“做内容”、开拓手机媒体业务,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实现业务的全媒体覆盖,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实际上是开辟了新的内容输出渠道,有利于提升内容使用规模,减少节目资源闲置与浪费,实现节目资源持续增值。
(3)移动运营商:以整合资源、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以“做渠道”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移动运营商已经面临着ARPU 值逐年下降的严峻考验,如何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有效地生产和经营内容,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黏性和消费额度,成为移动运营商破局的关键。
目前运营商所采取的方案是通过建设业务基地,开放与内容运营商的合作。如2005 年,中国移动便率先在四川成立了无线音乐基地,开启了移动运营商“做内容”的尝试;目前,中国移动已经成立手机视频、位置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手机阅读、手机游戏、12580、手机动漫、物联网等九大基地。仅以其在厦门的手机动漫基地为例,目前该基地内容合作伙伴达375 家,截至2012 年上半年已实现收入9000 万。[9]
具体而言,基地模式在“做内容”方面具有下述优势:第一,在运营方面,集中资源、统一运行,减少重复投入,提升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业务基地由移动运营商的集团总部进行决策,瞄准电信运营业未来的前景业务,圈定具有资源优势和运营经验的省份建立基地,然后交与省公司负责具体操作与推进,由集团公司直接管理。这样,每个基地就可以集中资源面对全国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了以往各业务由各省公司分头建设造成的战略分散、重复投入、资源不集中、业务响应速度慢、产品良莠不齐的情况。第二,在合作方面,以基地为载体,可实现与其他内容供应商的快速对接,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例如杭州市的阅读基地与中国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浙江联合出版集团等传统出版机构,以及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文学网站进行直接合作,加大对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的开发力度。
3.“做营销”:随技术创新演变的营销方式与手段
笔者认为,目前手机“做营销”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类:单向的语音类、WAP 展示类、推送类、置入类,以及双向的互动类、数据库营销类。其中,数据库营销可以将与手机用户相关的各类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实施精准营销。(图5)

5. 手机营销的几种方式


6. 杜蕾斯“宝贝计划”


7. 2011 年街旁网正式推出NFC[ ] 签到功能,只要使用支持NFC 功能的手机,轻触橙色贴纸便可以进行签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营销手段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密不可分,上述六种营销方式并非同时出现,如短信问世带来短信营销;2.5G 时代以后才有WAP 展示类营销;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搜索、短信网址等互动类营销方式方成为现实。而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最受关注的手机营销手段有以下几类:
(1)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手机二维码营销
二维码区别于一维条形码,呈黑白相间的矩形形状,可以比一维条形码拥有更多的数位。二维码营销主要指的是将某商家或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编码,移动互联网用户只要使用手机拍下或扫描其所见任何载体上的此二维码,经过手机识别后即可自动上网获取该商家或商品的详细信息;同时,二维码还与移动增值业务相结合,如在地铁站、公交站等公共场所,只要扫描该处的二维码即可获知周边服务的详细情况;此外,二维码还可以作为彩信,充当票据或优惠券等消费凭证。
那么,如何吸引用户扫描二维码呢?比如,杜蕾斯将二维码营销与APP 应用联合起来。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使用杜蕾斯产品,杜蕾斯开发了一款针对iPhone 用户的APP 应用“宝贝计划”,只要两台手机同时装上了这款应用,并相互蹭蹭,便能在一方手机中生出一个“电子宝宝”,这个宝宝会哭、会闹、会生病,需要手机主人时刻给予关心。如果用户感到厌烦,就可以用手机摄像头扫描杜蕾斯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系统就会自动启动Baby 防打扰模式,从而远离电子宝宝带来的困扰。(图6)在这里,二维码成为产品营销的一个激励因素,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使用杜蕾斯就可以免除宝宝的困扰,亦可被手机用户充分感知。又如,美国JCPenny 百货公司在2011 年圣诞节期间向每一位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顾客提供二维码服务——顾客可以将自己的祝福语制作成二维码,百货公司负责将含有祝福语的二维码贴在礼物上,这样收到礼物的人在扫描这个二维码后就能够听到来自朋友的祝福,JCPenny 因此获得了“为你寄送特别的温暖”的品牌标签。
(2)基于定位技术的LBS 服务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在GIS 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该业务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二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
目前,“签到”是国内嘀咕、玩转四方、街旁等LBS 公司开展业务的主要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有:a. 用户需要主动签到(check-in)以记录自己所在的位置;b. 通过积分、勋章以及领主等荣誉满足用户的荣誉感,以激励用户签到;c. 与商家合作,在向获得特定积分或勋章的用户提供优惠奖励的同时,宣传商家品牌;d. 绑定用户的其它社会化工具,以同步分享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e. 鼓励用户对地点(商店、餐厅等)进行评价以产生口碑。(图7)
4.“做服务”:从业务导向到用户导向,从技术导向到功能导向
“做服务”是移动运营商进行业务增值的主要方式,也是服务提供商实现盈利的主要手段。目前,以个人移动专项服务、行业与企业移动信息管理服务、定位导航、手机支付等业务为主的“做服务”模式在经营理念上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转型,即从业务导向到用户导向,从技术导向到功能导向。具体来说,就是从我能为用户提供什么业务转变为用户需要我提供什么业务,从我的产品可以做什么转变为用户可以使用该产品做什么。例如,“号簿管家”、“信息管家”等个人移动专项服务意在帮助用户更便捷、更安全地使用各类信息业务;行业与企业专项服务则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信息及信息管理需求,而进行专门的业务设计;定位导航业务可以帮助手机用户确定空间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手机支付则像一部随时随地可以付款消费的移动POS 机,使用户付款更加方便等等。从上述代表业务中可以看到,只有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导向、功能导向的业务才能对用户产生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5.“做平台”:实现“碎片化”内容与“碎片化”用户的有效对接
“碎片化”的用户对媒介内容的需求是多样化且不断增长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业界和学界的证实。那么,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满足用户日益增加且多样的需求呢?一个解决方案是开放内容提供来源。但是每一个内容提供商向消费者提供的内容产品都相当有限,各内容产品又都处于离散的状态,难以大范围地满足规模化用户的多元需求。因此,搭建平台对这些“碎片化”内容进行有效集成,将“碎片化”的内容与“碎片化”的用户需求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对接成为必要与趋势。
那么,谁有实力和能力“做平台”?就目前来看,“做平台”模式的主体有两类:手机终端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对于手机终端制造商而言,其搭建平台的目的主要是为购买其手机的用户提供更为多元的手机应用,以增强用户对其手机的使用体验。这方面的代表是苹果公司,其所搭建的手机应用平台App Store 采用如下的运作方式:(1)苹果公司向第三方应用程序开发者免费提供针对苹果系列产品的应用开发包,并在APP Store 中集成这些应用;(2)苹果将AppStore 内置在自己的移动通讯产品(如iPhone、iPad)中,用户可以在APP Store 平台上下载应用,以增强其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3)用户在下载应用的过程中,向开发者直接付费;(4)苹果向应用程序开发者收取注册费,并就应用程序交易所得金额与开发者按比例分成。目前,APP Store 已成为全世界应用程序数量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手机应用平台。截至2012 年6 月,APP Store 的应用程序数量达65 万个,下载量突破300 亿次[10] ;市场调研机构IHS iSuppli 预计,2012 年底APP Store 的年收入将达到49 亿美元,占全球移动应用市场近65% 的份额[11]。(图8)
“做平台”模式的另一个主体是移动运营商。相较于手机终端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做平台”有如下优势:第一,运营商凭借自身在业务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计费方式;第二,运营商所进行的业务范围更广,其所架设的平台类型更为多元——不仅可联合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手机应用,同时也可与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向用户提供多种内容;第三,运营商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有着更为明显的渠道优势,可更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服务。这也使得运营商搭建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带来了可观的用户规模和收入。
2009 年、2010 年前后,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应用平台。以移动推出的MM 商城为例,截至2012 年7 月底,移动MM 商城上架应用数量超过15 万个,累计下载量超过9 亿次,月下载量超过4000 万次;而应用销售带来的收入每月环比增长100%。[12](图9)
此外,手机阅读平台、手机视频平台等集成特定内容或服务的平台也相继推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集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视频内容的中国电信天翼视讯手机平台为例,该平台于2010 年初正式商用,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其用户规模已达到3800 万、日播放次数超过160 万次;并且,该平台还对中国电信的3G 流量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中国电信总流量中的比重高达7%。[13]

8. 2008 年-2012 年APP Store 应用的累计下载量(数据来源:综合网络数据)


9. 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 业务系统

结语
基于对手机媒体商业模式演变与流行的梳理,笔者认为,手机媒体商业模式未来可朝向下述趋势发展:第一,在技术推动的媒介融合趋势、产业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手机终端制造商等新型主体将更多地参与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运行中,并将促使手机媒体的业务形态更加多元,合作模式不断深化;第二,在买方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消费者占据主导的背景下,用户本位应成为经营重心,对用户需求加以回应、预测乃至创造成为手机媒体业务研发、推广的出发点;第三,在“碎片化”日益凸显的消费环境下,“做平台”有效聚合市场供需或许会引领未来发展潮流。

注释:
[1] 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9,第11-17 页。
[2] 黄河:《手机媒体商业模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第60 页。
[3] 数据来源:“中国彩铃市场研究报告(2004年简版)”,艾瑞网。
[4] 王敏、胡学文:“彩铃蕴藏巨大商机市场规模突破20 亿”,人民网。
[5] 安勇龙:“2009 年底中国手机报用户将超过2 亿户”,电子信息产业网。
[6]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2010 年第4 季度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季度监测》及《2010-2013 手机阅读市场收入规模预测》。
[7] 张磊、忻展红:“移动运营商ARPU 值下降原因及其影响分析”,《数据通信》,2007.3。
[8]“中国移动ARPU 降至67 元, 盈利能力下降”,网易科技。
[9]“ 运营商布局移动互联网集体转身基地模式”,《新快报》,2012.7.12。
[10]“苹果App 下载量突破300 亿次,应用程序数量达65 万”,和讯网。
[11]“研究称App Store今年收入增加69%,达49 亿美元”,网易科技。
[12] 杭国强:“ 移动MM 商场下载量突破9亿次”,光明网。
[13]“土豆网将与中国电信共建‘天翼视讯’视频频道”,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