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手机三人谈

  • Update:2013-02-01
  • 采访、整理:黄叶
  • 来源: 《装饰》杂志2013年第1期

王 霞
1999—2002,任诺基亚研究院研究工程师、研究经理,负责亚洲语音界面交互技术及手机应用研究。2007—2012.8,任诺基亚研究院(2011 年以后更名为诺基亚成长型国家研究院)研究经理,先后负责亚洲交互方案、用户体验、长尾移动解决方案、移动社交体验研究。2012.9 至今,任北京诺亚星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

手机革命与苹果的创新之处
在传统的手机时代,手机只是普通的通讯工具,通话语音的质量、电池续航能力、信号的强弱、手机的耐用度等是关键因素。但是,苹果手机改变了游戏规则。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而是整合了多种媒体,具备了多项功能。实际上,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手机行业已经在进行转折过渡,比如塞班系统就是这种过渡的产物和体现。能够较快适应这种变化的厂商无疑会赢得市场,比如苹果手机很好地解决了电容屏的问题。
在这方面,苹果的确具有创新的革命意义,它不是第一个采用这一技术的,却是第一个把它很好利用、付诸实际产品,并提供优质用户体验的厂商。另外,在Siri 产生之前,语音技术已经有了多年的试验和发展,可是不够完善,常常出错。苹果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不把它当成完美的技术应用来做,而是当成一个好玩、有趣的东西。于是,用户不再苛求功能的完美,甚至会故意引Siri 出错来取乐。也就是说,产品的定位十分重要。当然,苹果除了把这项技术定位于娱乐之外,还把它与其他功能进行了结合,如把语音界面与搜索结合。这就不完全是语音识别,而是语音交互了。这些相关的事情,其他厂商也做过,但是把它们集成在一起,却是苹果的首创。

目前手机的市场格局
苹果的产品类型不会太多,每年就一个,比较精致,没有过多的版本。安卓的生态系统显得有点儿乱,产品碎片化,版本过多。在这方面,安卓必须做出改变。它靠开放的平台赢得很多用户,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又有可能会失去一些用户。
另外,苹果和安卓的应用程序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号称数量有几十万、上百万,但是用户常用的仍然只是那么几个。所以从这方面来说,WP 生态系统并不差。因为常用的应用它都能满足。其实在很多方面,塞班系统也并没有那么差,尤其是它的安全性、信息私密性做得很好。而安卓和iOS 却使得用户对这一问题不再敏感。也许以后会有另一种对用户信息进行保密的方式,比如Facebook 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工具,进行缺省保密服务,但是需要用户为此付费。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是分内之事的行为却变成了一项特权服务。
就目前来看,手机本身以及市场格局正处于胶着阶段,没有什么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大家互相模仿抄袭,结果就是现在的手机基本都一个样子。市场格局也难有大变化,安卓的份额还有可能会因为平板电脑而继续扩大。WP 也有希望发展壮大,但是需要多长时间能取得一个大的突破还不确定,这主要取决于诺基亚与微软如何合作。因为WP 阵营中的三星、HTC 等是多种系统同时做,只有诺基亚是只做WP。虽然诺基亚有Lumia900、920 等旗舰机,但是从塞班到WP 之间有断代,兼之WP 从7.5 到8 有些东西不能完全兼容,又导致部分用户转向其他操作系统,而要重新得到用户的认同并不是容易的事。
在手机发展最初,大家都认为硬件很重要,然后又认为应用程序很重要,接下来可能是手机这种多媒体终端怎样才能让用户的生活更方便会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不同设备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十分重要,要能够让用户方便快捷地管理不同设备的内容,把用户在不同设备里的信息统一在一起,甚至可以通过一个设备管理其他设备的东西,或与家人、朋友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东西。这其实就涉及云计算,且不是公共的云的概念,而是个人的云的概念。这种私人的云,又要求为用户提供很好的安全保护机制。
在手机市场,有专门做硬件的厂商,有专门做应用、服务、软件的厂商,也有什么都做的厂商。比如Facebook 的手机主打社交牌就可以了,因为它有大量的用户。淘宝、百度等涉足手机领域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而苹果则是把硬件做到很好,提供一个平台,吸引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做应用、服务。
就目前的手机竞争来说,我不认为硬件性能应该排第一位。固然会有人看重硬件配置,但是决定买或不买的最终还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感觉,包括配置、设计、界面操作体验等多方面。过分强调硬件配置,只能说明软实力还不够。当然这也有国内消费环境的原因,服务需要用了之后才知道,而硬件则是直观可见的,一件产品硬件配置很高的话往往会给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感觉。但实际上,单核变双核或双核变四核很容易,可增加的内核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及手机的性能、具体的使用体验是否就因此而有较大改观则不一定。

手机的未来•未来的手机
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手机可能有两种趋势:一是单一功能,比如功能机,它的优势是待机时间长、信号稳定、耐用,所以它肯定是有未来的,只是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二是“大而全”。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而且每一个市场都会足够大,用户也足够多,不见得一定是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非此即彼,其实可以是个“多选题”,每一种选项都有自己的合理性。现在国内厂商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其实有很好的市场洞见。但是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国内企业在技术储备上还是差一点。比如诺基亚Lumia800 的圆弧形屏幕的设计,从概念或设计上说是不难的,但是用什么材料来实现这个设计却需要技术支持。从主动创新,自有知识产权这方面来讲,我们缺少两个要素:一是长期的研发投入,二是真正懂技术的人。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短期能见效的事情。对一个好产品进行迅速模仿,把外观、前几层菜单都做到一模一样,但这不是创新。手机在互联网、云计算这方面的作为越来越大,比如苹果的Passbook、拍二维码可以打折、移动支付等,都会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手机上面有很多传感器,很多时候能帮到我们。它们收集的信息能够帮助各种应用来判断用户喜欢什么,下一步想做什么,从而给用户推荐更合适的服务等。但更重要的是物联网技术与通讯结合,可能一些专门设备会更有用处。这些设备可能不是手机。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从大量的数据里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就社会层面来说,时常有一些突发事件,但实际上在它们发生之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了,这就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数据里找到这些线索。
三网合一等对移动通讯的影响会非常大。我们现在其实还没有看到太好的应用,有一些智能的电视出现了,大家之前争的那个地方,是随身移动的手机,现在其实战争的舞台都回到客厅了,在工作环境中,可能网络都已经很好了,那下一个其实是家居娱乐环境。所以三网合一,其实带来很多的新的机会,也给传统家电带来新的转机。如果它们能够上网,能够做智能的点播,能够跟社交社区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好像当年的游戏机Wii,它改变了游戏机的玩法——你到客厅里去玩,大家一起玩。这个其实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行为习惯。
手机亦是如此,下一个其实大家要争的东西,是在客厅。现在基本就是每个人自己抱个手机或者iPad,各玩各的,不能一起玩,这其实对人是一种摧残,它抹灭了人性中很多社交的东西。虚拟的社交怎么跟真实的社交有机结合起来,这个其实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做的。

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苹果的兴衰起伏
在模拟通讯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苹果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把手机变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智能终端。除此之外,苹果还做了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就是App Store 系统。它能够促进开发者帮自己做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这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三星是一个执行做得非常好的公司。它对自己的定位很好,它的有些产品可以与苹果比,但更多时候不跟苹果比,而是提供别的选项。用户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三星就是最好的。
诺基亚现在之所以选择与微软合作,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安卓手机都差不多。长期而言,如果不能做到差异化,很难胜出。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安卓系统的话,诺基亚之前的很多投资,比如地图服务、音乐服务等,就都用不上了。单纯做手机生产商,不做服务的话,利润很低,增值的部分实际都是在服务上。所以,这是一个长痛还是短痛的问题。最后,诺基亚也能给微软带来不同的差异性,这是其他厂商做不到的,所以这个合作会更加深入。
手机兴衰起伏的教训是要好好学的。无论什么公司,在做了市场第一之后,更新的速度可能就慢了,创新的动力不足了,这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苹果的触屏出来之后,很多诺基亚的人觉得这个手机必须盯着它看,而且可能一只手都不够,得两只手拿,谁会去用呢?结果后来发现实际不是这样子的。这就是说,在面对新的技术和变革时,敢不敢革自己的命,接下来会怎么办。其实关键就是还有什么新的东西能推出来。

WP、安卓、苹果系统的优缺点
百度、淘宝等也要做手机实际是针对入口的问题。它们之所以设计手机,是它们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多的用户了。但是手机想做好、做精需要有长期投资,而且做硬件跟做软件不一样。硬件牵涉到一个很长的周期和较大的资金流。所以,它们想要做精品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且可能也会买一些教训。最后就是网上用户不一定就会变成手机用户。因为用任何一个手机都能获得它们的服务,不一定要专门买它们的手机,所以必须要有特别强的差异性来吸引用户。
就应用开发来说,国外的开发环境比国内好,因为愿意付费的用户比较多。国内竞争比较惨烈,而且有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比如刷机;另一方面,在国外一个好的产品会吸引其他公司的合作,而在国内则是被迅速模仿;最后,即使不被模仿,想要挣钱也不容易,因为用户不愿意付费。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应用的人,不妨看看WP 的生态系统。因为WP 的操作系统应用量现在没那么大,所以微软和诺基亚在推开发者计划,会给开发者一点资助。这跟苹果不一样,苹果开发一个应用,要付给它100 美元。然后如果有下载的话,再分成。
有些品牌高、中、低端都有,且每个层次又有多款型号。而有些却仅有高端,且型号款式单一。还有些只有中、低端。这是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说苹果能做成这样,不见得别人也能做成这样,因为苹果在每一款产品上投入都很大,它的差异性很好,硬件上有非常优秀的设计,软件和应用也给用户很多选择,每一个人的苹果手机玩法都是不一样的。而其他品牌可能没有这种能力做这么精的产品和这么好的用户体验,可能每一款产品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需要定位在不同的市场群体,每一个产品都能专注于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靠总体的量来取胜。

 

汪 浩
2000—2008,任诺基亚研究院用户界面技术组研究工程师,高级研究员。2008—2011,任诺基亚研究院移动社交网络部门经理,主任研究员。2009 至今,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 至今,联想研究院用户研究中心自然交互技术部高级经理,主任研究员。

生态系统与差异化
生态系统对智能手机而言是最重要的。现在智能机无论外观和体验,同质化确实比较严重,以后的竞争可能会在自有服务或差异化服务方面打响。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做手机,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小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复制苹果的模式,而之所以能做得比较好,与它的互联网思维是分不开的。传统的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反应比较缓慢,因为历史包袱太重。互联网公司进军手机市场,是为了占领入口,但进入手机领域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深层次服务,要做到差异化,提供最优良的用户体验。目前这种单纯拼配置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其实现在不同品牌的手机之间已经很难看到明显的硬件差异了。
苹果和安卓都有很多应用,但现在的问题是应用太多,开发者的回报难以保证。如果你开发的应用比较普通,被下载、推荐的几率就会很小。苹果前一段时间更换排名算法,实际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开发者能够持续为它服务。其他生态系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联想乐商店实际就是安卓的差异化。差异化的竞争有很多因素:如营利模式的不同。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先占领用户市场,再考虑赚钱的模式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比如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苹果、三星、谷歌,它们就是不同的创新模式。苹果的主要精力放在用户体验上。三星的强项是市场驱动,可能没有苹果那种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挖掘,但市场嗅觉敏锐,新技术或应用出现后能立即看到其市场前景,有潜力的东西很快就能复制出来,有的甚至会比“范本”更好,它的技术储备很强,所以才能做到这一点,以类似田忌赛马的资源“浪费”手段来赢取市场。谷歌的强项是技术驱动,工程师有最高发言权,先不考虑市场、用户等是否有需求,而是先在技术上实现,比如Google Glass 就是下一代穿戴式移动设备的代表,利用了自己在搜索、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做得得心应手。它拥有世界顶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一时看不到市场需求,但它会很快根据市场进行调整,将其变成用户可接受的、非常新奇的产品,因此别人很难模仿。这三家公司的用户、市场、技术方面都比较平衡,三条腿一样长,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其他一些公司与之相比就没有这么均衡。
未来是内容、服务为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渠道为王。与之相应的,就是要求各品牌要有自己的数据,数据将变成各企业竞争的核心资产,包括用户数据、应用过程的具体情境、不同应用与人的关联等。在这方面谷歌走在前面,苹果之所以要冒大风险在iPhone5 中用自己的地图,其实也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数据。行业内其实都明白这些问题,但执行力、效率是关键。

用户体验与数据处理
当前的应用、服务都是各自管理各自的数据,也就等于说用户使用的应用越多,个人数据泄漏的机会越大。这样的话,每个应用开发者数据管理的能力、理念、保护措施等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操作系统本身也会开放一些接口,这些接口就有成为漏洞的可能。这里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比如谷歌好像就有一个隐私条款,在谷歌自己的服务项目之间用户数据是可以共享的。另外,对于个人数据和隐私应该保护到何种程度,标准不一。
提到信息技术,基本都会想到互联网,进而又会想到移动互联网,这两者的区别不过是接入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有线,一个是随时随地。与手机一样,内容、服务会是主要竞争点,前端的硬件差异会相对缩小,但与硬件相关的后端服务,比如用户体验有多贴心等方面的差别会被放大。因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还要求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撑。传统企业的信息服务架构会越来越复杂,现在通用的模式在未来会逐步被新模式替代,因为接入的设备类型会越来越多,数据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对于传统信息技术服务业来说,未来会极具挑战性。随着新的服务种类、内容的不断产生,对数据处理特别是实时挖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一个行业,若是不具备实时大数据处理的能力和相应的平台,在未来的竞争中将会十分被动。提到数据挖掘,现在首先想到的一般会是为用户推荐应用。比如你在卓越、当当买书时,网站会根据你的历史行为了解你的偏好,进而向你进行推荐一些书。设备的“智能”体现在可以学习用户的习惯、偏好,在适当的情境下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着手,这实际就是云计算的实时数据平台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山寨军与正规军的未来
山寨手机是业务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比较少,主要是外观创新,以及源自各微小需求的功能集成,成本低,生产周期快。反映了人们心理层面的需要,是一种圈子定位。智能机普及后,山寨机的“辉煌”也就渐渐终结了。因为智能机现在基本都是4 英寸左右的屏幕,CPU 是1G 以上,双核、内存等都基本形成了标准,山寨机要达到这种配置要求,利润空间就比较低了。
智能机为了照顾到更大的屏幕,一般都用电容屏,而且还有具体使用、用户体验、工效学等方面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外观要做到差异化其实不太容易。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可能需要材料、技术等多方面的突破。比如三星研发出柔性屏,但何时能产品化还不清楚,也许将来智能手机只是一个屏幕,甚至连屏幕也没有,就像“Pico P”概念投影仪那样可以在任何地方投射一个屏幕出来进行操作,再或者柔性材料的应用使其能够揉成一小团。智能手机的核心要素是显示、交互,主板、cpu 等放在什么地方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联想有一个IDC(创新设计中心),还有一个与其平行的URC(用户研究中心),IDC 偏重于产品的设计研发,URC 主要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研究用户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体验、技术),为下一代产品找到创新依据和创新设计,希望用户因为卓越的体验来关注联想的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来自很多方面,比如在交互方面会包括产品的外观、质感、设计风格等给用户的第一感觉,以及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流畅性、人性化,等等。URC 主要是用户研究驱动,关注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趋势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交互设计,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由用户体验团队来验证,在这一验证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技术,比如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这需要技术团队的支持。
国内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短板,也都面临着转型,不像三星、苹果、诺基亚那样均衡。而且国内的社会大环境也有问题,比如欧美国家,一旦你有一个技术创新,别人会试图与你合作,而国内则是试图模仿,这就导致在国内技术创新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就得推向市场,以便走在别人前面。这最终造成国内行业基础的不牢固,而技术上的不足可能又会限制设计的创新,也许某个公司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或设计,但是最终的产品却与理想状态有不小的差距。

 

吴卓浩
2006—2010,谷歌中国首席用户体验设计师。2010 至今,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

智能手机的现状
现在手机的竞争还处在初期阶段。智能手机拼配置的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苹果从来不谈配置。因为比配置的话,它比不过别人。而且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早在两年前,主流的安卓的机型,实际在配置上就已经超过同时期的iPhone,但是实际使用中,用户实实在在的感觉就是iPhone 要比安卓流畅,为什么?因为苹果的产品架构要更好一些,而且与其他产品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回到用户这个角度来说,用户真正所感知或者所记住的,是他切身体验的东西,他不会记住一个技术,而是记住这个产品为他解决了什么问题,用起来的感受怎样。
在配置和体验之间要有一个平衡点,配置要能够实现产品主打的体验,在进行体验设计时不要滥用设计和技术,以避免消耗过多的资源。
智能机的现状其实跟当年功能机和电脑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性能变强本身就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它不能够带来更多新的应用。智能手机也是一样,真正有意义的是有什么样的应用,能和这种手机技术形态或者产品发生更好的结合,产生更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会是接下来的一个重点。
也就是说未来的环境会向更丰富的应用这个方向发展,然后出现差异化。虽然说你可以通过在同一款手机里面装不同的应用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化,但是事实上,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使用情景,对手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使用场景方面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手机或手机应用产品,真正帮助人把这种智能手机和汽车最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很多汽车厂商还在试图让汽车具有种种功能,这在功能机的时代是有意义的,但在今天,一个人的智能手机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些功能了,还希望用户花更多的钱来完全重现手机里的这一套东西,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比方说五年以前,很少有人抱怨车载导航不好用,而在今天,无数人说导航仪有多难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智能手机,习惯了平板电脑,而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手机的东西,人机交互却这么差,实在是让人不可忍受。也就是说现在实际上整体而言是把手机作为一个判断标准,这是一个趋势。

手机安全性
手机过分介入生活,安全性是个大问题,现在据说是有两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针对智能机的病毒越来越多了,虽然现在智能手机上面存的内容和密码等还不像电脑上那么多,所以就算有病毒或遭受攻击的话,也还没出现很严重的伤害。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智能手机上存很多的东西,包括现在电子商务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手机端,将来这些都会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趋势是,有很多开发者有意无意地获取超出他应该需要的权限,比方说一个图片美化的工具有可能偷偷地把用户的整个通讯录都给备份了,或者说他时时获取你的地理位置,这些其实都是一些非常严重的潜在危险。与这两种情况相应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手机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它们都花钱刷机,可能一款智能手机里面被预装了好几款完全不同的安全产品,它们之间互相监控,消耗大量系统资源,甚至还有一些安全产品本身就滥用权限,做一些有可能威胁到用户的事情。这就像互联网早期一样,是比较混乱的情况。
对于手机丢失的安全性问题,其实智能手机是有这样的防范措施的,比方说可以把用户信息抹去,或者定位手机的位置等,但是用户对此并不关注,并没有把安全功能用起来,或者是因为觉得麻烦,或者是因为不懂,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
要解决安全问题是一个挺麻烦的平衡,就是说既要安全,又不能因此而带来太大的麻烦,目前还没有真正好的做法。就像最简单的手机密码保护,每次屏幕开启都要输密码,但事实上这根本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完全是给自己增添很大的烦扰。

数据处理
云计算事实上已经无处不在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云计算的范畴很广,比如最简单的云存储也是云计算的一种。对云计算更应该讨论怎么样更好更多地使用云服务来做到更好的产品。而物联网所涉及的行业范畴太广,包括线上线下,尤其是线下这一部分很难做,需要一个更大的力量来推动。也许可以通过比较强势的资源整合,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狭窄的行业当中实现,但是要想真正在全社会实现会非常难。我的直觉是物联网这块,真正可实践的技术还不足够,因为虽然现有的这些技术也可以实现物联网的这些目标,但是代价太大了。如果有一天真正推动起来的话,也一定是要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实际可行的低成本的技术创造。因为很现实的问题,比方说你可以在每一个蔬菜上做一个追踪,但是你不可能为每一个蔬菜花一个几块钱的成本来实现这件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至于怎么样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我不知道这部分的技术储备是不是做好了,可能更多的不是手机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更广的技术的问题,手机只是很小的一块,里面甚至有很多东西根本就不会用到手机。

关于市场
国内外这些手机品牌的兴衰起伏实际说明一个道理:不进则退。有些公司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研发新产品,但是要么是津津于怎么样把外观做得更漂亮,要么是虽然有很多非常棒的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但是在做具体产品的时候,却还只是做眼前的东西,那它就没可能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创新。其实苹果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为什么很多人很看好谷歌,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于已经取得强势的领域,还会在新的领域进行尝试,这些尝试当然很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在失败的同时一定会有一部分取得成功,这一部分成功是真正能够给它带来活力的东西,能够真正让这个公司活下去的东西。
现在比较强势的公司中,苹果是善于开拓市场的,以三星为代表的其他一些传统的家电厂商所擅长的则是跟随,是利用自己在制造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快速跟进。就是说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依赖于它们的竞争对手是什么样子的。三星的跟随策略之所以能够奏效,就是在传统的产业当中,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办法像苹果在过去十年当中那样进行创新。而如果三星的竞争对手做不到这点的话,三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来快速抢占市场。但当碰到像谷歌这样的竞争对手时,三星也会很难做,因为谷歌的跨越式创新,对这种跟随策略是最致命的。就像现在来看智能手机市场,好像三星很厉害,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三星也好,HTC 也好,这些大厂商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靠的正是谷歌的安卓系统。从2012 年的手机出货量来看,安卓手机已经占压倒性的优势了,现在只有平板还拼不过iPad,所以谷歌才是手机市场上的领导者。
谷歌是一个特别相信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公司,这也是它能够持续做出一些真正创新的东西,真正获得大家尊敬的原因,如安卓系统、无人驾驶汽车、Google Glass。在这些成功产品的背后,谷歌其实还有大量没有成功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幸运儿,做什么事都会成功,而是也在承担着风险,也在承受着失败,这一点是尤其值得尊敬的。

操作系统
这个世界上现在真正有意义的只有iOS、安卓和WP 三个操作系统。其他的那些厂商所谓的操作系统,包括小米在内,都只是一个改版,他们不是操作系统,他们是ROM。现在主流的这三款操作系统,实际上iOS 和安卓之间,不管是操作系统本身,还是生态系统构建,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异了。
而且安卓和iOS 之间也在互相学习,比方说iOS 的通知栏本来很烂,它就学了安卓的;而安卓最开始ICS 的设计思想很重,但现在也慢慢转成与iOS 一样更直观的操作了,所以这两者是相互融合的。而WP 则还没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竞争对手,它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我个人的看法是,微软自己对于这个产品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也没有想太清楚。以微软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以及它能够构建出来独特的生态系统打破手机和PC 之间的联系,我相信微软能够做成这件事情。但是这个系统将来真正做成以后,与现在一定有很大的差异。而今天的产品,我不认为是一个完全准备好的产品,现在还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
像360、百度,也要做手机系统,或要做手机,目的就是抢占入口。行业里面大家都一个共识,在电脑时代,浏览器是入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入口。但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不是说找个代工,贴个自己的牌子,在手机里面放几个自己的应用,就是你自己的特殊体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米会受到非常强烈的追捧,因为做手机这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虽然小米的受追捧与它的营销策略有关,但是归根到底营销只是营销,若是单纯比产品的话,一个代工贴牌的标准机器,稍微做一些调整,放几个专门的应用进去,跟一个彻底定制的小米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国内现在技术储备不太好,其实中国的技术是很好的,当然,如果从手机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说的话,那中国现在是不行的,不光是缺乏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没人愿意花精力认真做这件事情。就我个人的感觉,我真的不相信,中国的某一个大厂商,在2006、2007 年与谷歌同时期,想要做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却会做不出来,肯定是能做出来的,而且也不见得比他们做的差,但是不是有人有这个眼光,有这个魄力来做这件事情,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谷歌在当初做手机操作系统的时候,也是一片质疑声,但是它有这个眼光和魄力,顶着压力做成了。它做成之后,时过境迁,今天再有谁想要进来,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了。因为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做智能手机已经不是在做硬件,而是在做服务,在做一个互联网产品。
手机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看后面的内容和服务。国内厂商在这一部分都在努力做。但是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个时代的手机生态系统不是手机厂商自己构建的,而是有一个庞大的第三方开发者群体,他们是在生态系统当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现在各个厂商都在努力建自己的市场,甚至有些会提供一些很优惠的机会,其实目的就是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