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那颗钉子!——有感于纽约图钉工作室

  • Update:2012-01-11
  • 吴智江, 太原理工大学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12月

 

8. 西蒙• 切瓦斯特1986 年为自己的个展创作的海报


西蒙• 切瓦斯特不追求画面的立体感,而是采用稚拙的单线勾勒轮廓和平涂的方式营造一种独特的装饰感,他的作品是如此的单纯幽默,有一种儿童画的意味在其中,因此他常常为儿童书籍设计封面并绘制插图。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想象:立在地上的钢笔变成了摩天大楼;自由女神的头冠上伸出来花束、烟囱和啤酒瓶;图钉上长出了一张人脸……在表现形式上他则沉迷于使用表现主义木刻的手法,为的是追求天然质朴的感觉和木版印刷的质感。从他的作品中还能看到他受到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创作的反战海报《战争是疯狂的》(WAR IS MADNESS)人物造型,很容易让人想到歌川国芳的作品《轻蔑的人》(をばかにした人だ)。格拉塞与切瓦斯特的作品在面貌和创作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两人都常常沉迷于新表现主义的变形和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中,而与切瓦斯特的质朴风格不同的是,格拉塞追求的是流畅的线条和柔美的曲线。他为鲍勃• 迪伦(Bob Dylan)的演唱会创作的著名海报让人印象深刻:黑色的剪影描绘出音乐家侧面的轮廓,头发则是由五彩的曲线组成,象征迪伦赋予摇滚乐的灵魂,他用一种可视的方式表现音乐家的灵感和激情,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并一度成为鲍勃• 迪伦个人符号的象征。正如迪伦启发了稍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主唱约翰• 列侬(John Lennon)一样,我相信乔治• 杜宁(George Dunning)在制作甲壳虫乐队的宣传动画《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格拉塞作品的启发。格拉塞似乎有无穷的创意,甚至在吃早饭和乘出租车的时候也在思考设计的问题,他善于使用拼贴和整合的方式,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波普艺术家常常使用的物象:罐头、剪报、各种各样的食物、政治家、国旗等等,他奔放的想象力同画面上大胆而鲜明的色彩相得益彰,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9. 西蒙• 切瓦斯特的海报作品《色彩》(Color)

 

 

10. 西蒙• 切瓦斯特为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创作的海报作品

 

 

11. 西蒙• 切瓦斯特的作品《克劳迪亚斯》(Claudius)


詹姆斯• 麦克穆兰出生在20世纪30 年代的青岛, 是4 人中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一位,他与保罗• 戴维斯都非常善于绘制人像,两人采用的都是水彩的形式,有所不同的是戴维斯在水彩中加入了树胶的成分,让他画面的色彩看起来更加鲜艳明亮。他们的作品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戏剧色彩,在《三便士歌剧》(Three penny Opera)的海报中,人物的背景单纯而空旷,仿佛戏院舞台的布景,人物在被从现实中剥离出来而挪到画布上的同时,仿佛就失去了他全部的日常性,开始具有某种指向性的意义。同样,作品中的其他物品比如电话、橡皮鸭子和麦克风等等,也失去了它们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 而是成为消费文化的代表。戴维斯在选择主题时比较倾向于那些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切• 格瓦拉(Che Guevara)的海报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它不禁使我想到波普艺术大师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这位略带悲剧色彩的古巴民族英雄,由于摄影师阿尔贝托• 科尔达在1960 年为他拍摄的一张生动照片而成为革命和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词,进而成为60 年代大众文化的鲜明符号。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