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当技术无所不能以后……

  • Update:2012-05-02
  • (英)安东尼·邓恩 编译:李骐芳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编者按: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系主任,Dunne& Raby 工作室创办人之一。1994-1997 年,邓恩在皇家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赫兹神话:电子产品、审美体验与批判式设计》(Hertzian Tales: Electronic Products, Aesthetic Experience,and Critical Design )就是由其博士论文演变而来。期间,他发现建筑系学生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参与大型公共建筑及私人住宅的建造、产品设计等活动,在学术、职业两方面都有积极表现。相比之下,设计系学生则较保守,只在商业产品设计方面有所涉猎。于是,邓恩试想让设计师如建筑师一般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工作室并重,概念性与实用性项目交叉进行。另一方面,他为电子科技的潜力折服,认为设计如要充分利用这种技术必须进一步发展。最终,邓恩心中的“英雄”丹尼尔·韦伊(Daniel Weil)给了他一个机会,邀请他以研究员的身份在工业设计系工作,将这两种想法付诸实践。在与邓恩的联系过程中,邓恩表示,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设计师的,但其他感兴趣的人都不妨一阅。设计无国界,对中国的年轻设计师而言,这本书对他们的期望仍是发掘设计潜力,以科技挑战日常生活的局限,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可能。

        从智能烤面包机到iPod,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对电子产品依赖越来越强。正是这些设计产品塑造了我们在“电子环境”中的生活体验。安东尼·邓恩在《赫兹神话》中写道:“设计师们必须开始开阔思路,关注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作用。”他认为,工业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在“电子环境”下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为了社会福利颠覆自身。书中涉及的文化研究与概念性设计不是理想主义的空想或蓝图;相反,它们是对设计现状“乐观的批判”。
        有两件事促使邓恩下决心撰写这本书。一是他对近来工业设计师(如与机械师和营销商相比)在新型电子产品研发中起到的有限作用感到失望。二是邓恩对设计抱有信心,认为设计作为解读社会的形式之一,有助于引起设计师、产业内部和公众讨论电子时代生活质量这一问题。
        1999 年,皇家艺术学院首次出版了该书,“但是设计界在此后的时间中并未发生什么大变化。”2004 年,麻省理工出版社将这部书再版,邓恩在其前言中写道:“设计与技术的社会、文化、伦理内涵是那么格格不入,前者总是嫌后者太诱人、太肤浅。”而他的作品和方案正是对主流设计高姿态的挑战,迫使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在他看来,虽然本书的焦点理所当然是电子产品,但是主要观点——设计可以是反映技术的文化、社会及宗教内涵的批判性媒介,这一点对当今设计界更有意义。
        全书7 章可分为两大部分,方法陈述与案例分析。1 至6章为设计方法陈述,探索在商业范畴以外,电子产品美学的、批判的设计可能。第7 章是5 个概念性设计案例,以实物、录像、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这类似于研究某种综合体的副产品,这种综合体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两者均不处于主导地位。显然,综合体指的就是电子产品设计,副产品就是我们看到的设计方案。
        当设计师决定开始关注电子产品的美学设计,即关注电子产品如何影响人们在“电子环境”下的栖居体验,其视野便不再囿于人、物关系的质量,而拓展到电子产品带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这决定了设计的目标——在全新的视角下,为电子产品再定位。如果我们把这看作一件概念设计作品的目标,那么本书写的就是它的设计过程。
        由于以往那些持续不断的创新工作纯粹是为新而新,是对技术和消费潜力的肤浅发掘。所以,邓恩首先要为自己的设计搭建平台,在此平台上重新认识电子产品在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他在第一章“后优化产物的电子产品”中回顾设计史,发现电子产品作为设计对象,经历了从隐形到实体的过程。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电子产品始终隐没在技术、符号学、物质文化、艺术设计或文学语态当中,扮演着技术的载体、某种符号、物质文化的新形式、设计新门类等小角色。但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涌现,其地位上升为实体对象,电子设计也步入了新阶段。这一时期,电子产品被当作技术的包装、概念象征与物质的融合、理念对物质文化的抵消或更进一步,与物理实体同重的功能主义与审美的体现。邓恩对这些既有平台并不满意。他反驳说:“(电子产品的)操作方式及它们特殊的存在形式远不只是对物质的利用,它对信息交流的介入多于对形式的介入。”如果将电子设计看作是对技术的包装,那么设计师也就成了符号学家,是包装师及营销员的小伙伴,其工作是为令人费解的技术制造符号学的外衣而已。另外,融合与抵消理论也只是将设计视为物质与非物质的连接策略。目前的设计方法侧重功能,旨在优化使用一种物品的体验,同时也使我们的感受变得平淡无奇。
        邓恩构建的平台是把电子产品作为“后优化”产物(后优化指在形而上学、诗意及审美领域的功能表现),使设计摆脱实体对象的限制,强调体验而非物品本身。最优化理论设计已经解决了技术与符号功能的问题,可行性与功能性不再是短板。于是,在实用性与功能性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中,“后优化”对象的美学特性就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新鲜的诗意维度。

1-5.《电子气候》, 图1 为最终成品,内置液晶屏的透明PVC 充气枕头;图2-5 为该项目视频截图。在这一作品中,液晶屏与户外天线相连,当某个信号强度高于背景环境时,液晶屏会自动开启,伴随着一
种变调声音不断闪烁。一旦人躺上去,枕头变形,信号便又被还原为真实声音(电话、传真或车库开启声音)。其设计初衷是创造一件“后优化产品”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需求。邓恩认为《电子气候》在某
种程度上失败了,它是一件颇具诱惑的“严肃设计”,但它承载的价值仍不够陌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