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展览与现代建筑史

  • Update:2010-09-10
  • 赵华
内容摘要
现代建筑的发展与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与建筑展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以建筑本身为主要内容的展览便也就成为了2 0世纪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将以在现代建筑史中著名的两次展览——“魏森霍夫建筑展”和“纽约解构七人展”为例,阐释展览与现代建筑史的关系。

这些参展的早期现代建筑师们都怀有一种强烈的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奠基者,柯布西埃从一开始就主张住宅设计并不只针对少数的富裕阶层,而是要为广大的群众。他认识到这是一个向世界完整地展示自己现代建筑思想原则最好的机会,在这次展览上,他设计建造了两栋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功能主义的平面,为几何形式的简单组合,没有装饰复杂的立面,全部采用预制构件组装方式,建造工期短,价低廉并符合大批量化的工业化生产,能够以低廉的投资解决大量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也正是参展的其他现代主义大师正在探索的同样的问题。密斯设计的参展作品具有极其简约的风格,采用了框架结构来达到自由分隔平面的目的,简洁的立面和平面已体现出其“少即是多“的建筑思想,这也成为他建筑的显著特征。格罗庇乌斯在两栋设计中不断地寻找一种“模数系统”.同时也寻求新的建材以期缩短工期并达到较高的建筑质量,成为装配式建筑较为早期的例子。

13一15号住宅:勒•柯布西耶

16—17号住宅:格罗皮乌斯

31—32号住宅:彼得•贝伦斯

魏森霍夫建筑展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典型例证,它针对广泛且有巨大差异的服务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从建构手段和材料运用上对后来的住宅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也因其以一种建成的、集群式的面貌出现而扩大了影响力,为后来的集群式建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模板。它以激进的设计概念和主张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它在同一个住区实现了居住人员的多样性,并通过平面布置的优化和工业化施工方式的采用,以及新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实施,使得新的社会条件下,住居条件得以有效提高。此外,它倡导了一种新的形式与空间上的美学和建筑趣味,而在同一块场地上同时集中了这么多位国际前卫建筑师的作品,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展览以及参与的建筑师们都对于2 0世纪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

33号住宅:汉斯•夏隆

经过这次展览,德国的现代主义建筑进入发展阶段,体系已基本完成,形式也趋于成熟,在德国被称为新建筑。这些建筑成为日后全世界集合住宅建筑的标准模式,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真正成为垄断世界建筑面貌的主流建筑和设计风格——“国际主义风格”。[4]虽然它们缺乏人情味的特征以及批量化生产的审美趋同以及“居住的机器”的口号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致使后现代主义建筑回潮,但其主张的功能化、廉价化、集约化的为大众而设计的思想以及朴实无华的特点仍是建筑史中光辉的一笔。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