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关于“日用之美”

  • Update:2011-01-25
  • 赵健


“日用之美”,生动且有效地渗透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并随时代的进步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关于衣:其随时代而进步的日用性,集中体现于使用的便利,并由此形成关于衣着的日用之美。当下衣着的便利,与穿着的灵活性相关,与搭配的多元化相关,与收纳的随意性相关,与洗涤的简便相关,亦与维护的简单相关。对应于此,衣着的日用之美自然地在扬弃平顺,张扬褶皱,进而生成着所谓立体肌理和磨洗肌理;扬弃折叠,张扬堆塞,从而生成着不整熨、少护理的含混造型和补丁结构;扬弃整体,张扬零碎,从而生成着所谓“季节时令模糊”和“饰配件高度混搭”。所有这些,呈规模地扩展着时尚审美及社会行为的价值,扩展着文明或文化的视觉表达方式;同时,亦倒逼着有关服装的营销和展陈概念,倒逼着批量与品种的组合路径和系统价值,倒逼着相关的面料工业、整染工业,以及成衣策略和配送概念的与时俱进步伐。


可“忘我”的“日用”——不顾忌,不“系列”

关于食:其随时代而进步的日用性,集中体现于食具使用的便利,并由此形成关于食具的日用之美。当下食具的便利,与分食的习惯相关,与食品烹饪后的形象相关,与食物及消费间的“故事”相关,亦与食具的雅俗贵贱搭配相关。对应于此,食具的日用之美自然地在扬弃系列,张扬单品,从而生成着所谓手造器皿和高技容器;生成着诸如板式盘、枝形杯以及盒状碗等新的食具类型;由此促成着家庭成员各人各型、各人各色的食具专属日用方式,客观上利于分食,利于个人卫生,亦利于个性和情趣化之“桌上风景”的达成;同时,类似于“粗细混置,土洋搭配”,“茶具盛汤,植物装饭”等有关盛食的“前卫行为”,亦正在高强度地催生着新时代的日用之美。所有这些,亦成规模地催生着食具专属和分食的物质平台;展现着食具的别样转型路径;亦不断调整着食具在日用的便利、日用的卫生、日用的情感以及日用的经济等相互间的“均好”关系,从而生动且活性地呈现着有关食的美感;所有这些,亦倒逼着健康与卫生与时俱进的日用策略,倒逼着传统工艺资源与新型成型技术之间的吸取和融合强度等。


与秩序相关的“日用”——使用细分,类别清晰,进而便于洗涤,便于储放

关于住:其随时代而进步的日用性,集中体现于空间使用的便利,并由此形成关于居住的日用之美。当下居住的便利,与室内各部分在功能上的权重概念的转移相关,与居室价值由观赏向实用的权重方式的转移相关,与由关注他人评价向关注自身感受的认识角度的转移相关。对应于此,随时代的变化,客厅逐渐由纳客的展示平台,转换为家庭的起居广场;储存与收纳则逐渐由边缘空间转换为大幅度代偿家具的“日用枢纽”。由此,装饰装修离“日用之美”会渐行渐远,实用便利显然成为“日用之美”的主要内容。所有这些,亦成规模地扩展着关于居住价值实际且理性的蜕变,酝酿并助推着相关产业技术和产业链的标准、模数、通用及互换系统的成熟;所有这些,亦倒逼着居室不可动界面的功能化步伐,倒逼着可移动物件的个性化延展,鞭策着居住的合理、节约且人性化共识的形成。


防震“日用”装置——书柜顶部有3个白色塑料杆件:握紧中段并旋转,使杆件上下顶紧,以保证书柜稳固站立

关于行:其随时代而进步的日用性,集中体现于行动过程的便利,并由此形成关于行动的日用之美。当下行动的便利,与出行的装备和出行方式相关,与成行的识别系统及相应资讯的集成和引导方式相关,与客居环境(如酒店)的流程便捷、功能恰当及灵活柔软与否相关。对应于比,作为“日用”,出行用品的集成(而非单品)的套装概念,由于其“一有俱有”不易遗漏,以及便携和功能关联度高,因而成为必然的趋势;对应于此,出行的容器(如箱、包、袋等),即生成以开合顺势、便利坚固(而非惯常的美观)为中心的人机工学系统;生成以“话题”、符号、新技术、旧故事(而非标准型制)为中心的时尚及识别(或辨认)体系;对应于此,成行的导向系统,即生成以个人所在位置为基准的“可变向地图”概念;生成以“类型判读”和“动态记忆”为主的识别方式;生成静态节点和动态路线间(在视觉指引上)呈无缝连接和柔性转换的系统。


即时“日用”——依视觉便可掌控的“场所”,距现实最近的倚靠

对应于此,在其客居环境(如酒店、站场等),即生成跨越地域和档次,尽可能标准与通用的操作界面,例如相对一致的各类按键、旋钮、插接口、手抦,以及它们在空间内相对不变的方位等;生成公共场所中便于个体工作和娱乐(而非仅止于宏大、整体和感观效果)的“分众界面”,例如:候机和候车空间可席地而坐,且区域界限模糊的矮台(而非座椅),遮而不断且有明显个人区域意味的工作界面等。这些是基于不可变的大环境下,可实施性强的有关“日用”的范畴。所有这些,亦成规模地扩展着关于行的“便利价值链”,凸显着通过“不变的”统一和规范,以对应“多变的”关于行的日用需求;所有这些,同样倒逼着与行相关的产业视点作有针对性的调整,由关注产品设计转向关注行为设计;由关注造型密度转向关注行为方式。


本能的“日用”感觉——姿态即“导引”,趋向即“识别”

当下的“日用之美”,显然借助便利来呈现,而便利的价值,则由随时代而变化的(日用品)消费感受来呈现。因此,对人的行为作系统、贴切且动态的对应,是解读“日用”,提升“日用”,使“日用”更美的设计主路径。


赵健  广州美术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