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袭古通今,意生圆融——访艺术大师韩美林老师

  • Update:2012-05-07
  • 撰文:赵华;采访:方晓风、赵华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编者按: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韩美林艺术大展”已圆满落幕,这次展览是韩美林老师所有展览中面积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这也是国博百年历史上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个人展览。展陈面积6000 平方米,展出了集韩老师最近十年间的书画、雕塑、陶瓷和设计等四个门类的新作3200 余件。他的作品袭古通今,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别具风格,在当代艺术 和设计领域中独树一帜。作为原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届学生,他的身上积淀了老工艺美院的深厚基础和优良传统,体现了“为人生”、“为人民”而艺术的宗旨,在今天这样大变革的时代,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更显得弥足珍贵。在2012 年的元月,我们走访了通州家中的韩美林老师。
(图片提供:韩美林工作室)

天书奇谭,书画同源
        这次大展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韩老师通过多年收集整理,从视觉和造型的角度对中国古文字所做出的独特艺术阐释——《天书》。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虽然是一种符号,却能够广泛并深远地记录思想、传播情感。关于文字的起源与演变,古今学者仍在不断研究探索,但对于没有记载且难辨其意的远古文字,我们所了解的则极其有限。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韩美林老师整理出了几万个难以考辩其音、义的文字。他寻找收集那些来自于远古却无家可归的文字,从全国各地的古代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文物上搜集记录了几千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有很多至今仍然无法破译,启功先生幽默地称其为“收容所”。韩老师把它们临摹集结成《天书》,又经过自由地书画,融合古朴与现代,既像文字,又像书法,还像绘画。《天书》是韩老师倾注心血的终极成果,在文字史、书法史、文化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此浩大的工作量和蕴含的艺术、学术价值,韩老师谈起这个艰辛的过程却十分实在与淡然:
        “天书的影响这么大,但我并不把自己当英雄看,我的小本平时就往上面记,各种文字、符号,还有岩画,这样的本子有好几十本。当年我在研究古文字的时候看到了这些字,搞美术的直觉让我感到它们很美,但并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和出处,只收集来作为我创作的资料和素材。一次被启功先生看到了,觉得很好玩儿,建议我把它们写下来,启先生说古文字就是画儿,而我有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的基础,应该把它们写出来。这个过程非常枯燥,而我生性活泼,喜欢酣畅淋漓地创作。后来启功先生去世了,我很难过,立志要将其完成。一两年后我写完了,双手布满厚厚的老茧。我也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大,黄苗子先生说这件事功德无量,季羡林老师说这是‘天书’,只有上帝知道。我很感谢老先生们对我的鼓励。现在农民、小学老师、解放军……各行各业的人都帮助我收集,给我寄这些不认识的字,因此第二本、第三本也很快就会出来的。”
        “天书”既有文字的形式,更富于美感。它是一种变化无尽的造型艺术,也是一种思维的痕迹,是人类形象思维创造力的记录和证明。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字、思维和情感的祖先,基因相同、血脉相连,因此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既新鲜又如旧识,仿佛回到了仓颉造字时的情景。书画同源,这些字是汉字的孕育期,那些传递的情感也许无从考证,却可以感知,它们的形象本身就是至美至纯的,从美学意义上也实现了人类象形记号的返璞归真。先秦甚至更古老的时代,百家争鸣,文字也各自流行,还有那些更远古的岩画,它们生动活泼,表达着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是古老的思维信息符号,从造字本身的形态、结构、美学等都体现了思维无穷变幻的幻境。韩老师这部《天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书”,不必求甚解,只求开悟,明心自知,它对中国设计、艺术思维及美学思想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图20-28)

20. 韩美林老师创作“天书”场景


21.“天书”2010


22. 韩美林老师的手布满厚茧


23-28.《天书》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