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巴洛克建筑的动感之路

  • Update:2012-07-11
  •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巴洛克建筑往往被认为是浮华奢丽的代名词,而受到贬斥 ;但随着建筑设计的不 断发展,受巴洛克影响的新建筑把人们的眼光再次拉回。巴洛克上接文艺复兴,下接古典复兴,其独特的历史位置,耐人寻味。本文梳理了巴洛克建筑在表现动感方面的种种探索,试图描绘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以供参考。巴洛克建筑在动感方面的研究提升了设计技巧,其价值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早期巴洛克:节奏变化带来的动感

       在第一座耶稣会教堂上(图4),立面造型的逻辑又往前 推进了一大步。壁柱仍然是立面划分的主要手段,但柱式出现 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壁柱将立面基本分为五个开间,二层缩为 三间;与以往不同的是,壁柱都以双柱的形式出现,大部分为 比较扁平的方形壁柱,但中央的两根壁柱更向前突出,采用圆 柱的形式。整个立面的造型元素都有向中央集中的趋势,洞口 都出现在中间三间,中央开间的造型节奏更趋向紧张,一层檐 口在中央出现了两个嵌套的山花,弧形山花内套用三角形山花, 门洞上还再做弧形山花的门套;二层稍稍简化,但仍然套用了 小的山花窗套;更为精微的变化是,整个中央开间的外墙比两 侧更向外凸起一些,这一变化甚至在顶部的大山花中都显现了 出来。显而易见,立面的设计并未太多考虑与内部空间的对应, 而是遵循自身逻辑突出向中间集中的节奏变化,注重细微的层 次起伏,不避繁复。这座建筑注定成为影响巨大的作品,耶稣 会是罗马天主教会中反对宗教改革的派别,维护教廷的权威, 富有而庄严的教堂形式符合他们的理想,随着耶稣会在殖民地 的传教,这种教堂形式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复制或模仿。

       罗马的圣苏珊娜教堂(图5)延续了耶稣会教堂的立面处 理原则,但增加了更多细微的层次:底层五开间和二层三间的 柱式都不再是一个层次,两端的柱式是扁平的方截面壁柱,其 余的则是有浓重阴影的鼓出的圆柱,中间开间用了双柱;整个 立面的造型元素不仅向中央集中,并且越往中央越向前突出; 顶层的山花顶上还增加了一层石围栏。相较于维尼奥拉的耶稣 会教堂立面,这个立面更突出了上下两层贯通的感觉,凸起的 柱式形成的阴影以及横向的檐口的阴影,都加强了立面造型的 整体感。衔接一二层的曲线涡卷退化了,使得纵横两个方向的 动感更加明确。稍后的米兰圣吉赛佩教堂(图6)则是在中央 开间的装饰上增加更为繁复的层次,断裂的山花形式开始出现, 除了套叠的手法,更为强调的是对边界的突破,一个元素突破 另一元素的边界,断山花反复出现,断裂源于造型元素间的穿 插关系,张力和动感由此得到表现。

图4

图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