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巴洛克建筑的动感之路

  • Update:2012-07-11
  •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来源: 《装饰》杂志2012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巴洛克建筑往往被认为是浮华奢丽的代名词,而受到贬斥 ;但随着建筑设计的不 断发展,受巴洛克影响的新建筑把人们的眼光再次拉回。巴洛克上接文艺复兴,下接古典复兴,其独特的历史位置,耐人寻味。本文梳理了巴洛克建筑在表现动感方面的种种探索,试图描绘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以供参考。巴洛克建筑在动感方面的研究提升了设计技巧,其价值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贝尼尼:从动感雕塑到动感建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多少反映了建筑相较于其它艺术所收到的束缚,一般认为建筑是静态的艺术,强调体积感、轮廓线以及空间组合方式,长期以来对建筑设计的探索往往集中在柱式语言、比例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建筑由静态的艺术转而表现动感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巴洛克建筑的魅力之所在。 在早期的巴洛克建筑中,主要通过立面的节奏变化和层次的叠 加来间接地体现动感,吉恩伦佐·贝尼尼则是直接通过直观形 式来表现动感的代表人物,由他进入了巴洛克建筑的盛期。

       吉恩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可谓出身世 家,较早就显露了在造型方面的天才。由于其突出的才能,他 得到了先后几任教皇的赏识和资助。在当时,他被视为米开朗 琪罗的继承者,的确像前辈那样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涉足了许多不同门类的创作,从绘画、雕塑到建筑、室内设计以及城市 空间改造。相继由他完成的几个不同类型的作品都成为了巴洛克时期的经典。贝尼尼首先在雕塑上展露了才华,与米开朗琪罗一样,也创作了《大卫》(图7),但他的处理手法完全不同, 从他的雕塑作品中已可看出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他的雕塑重视 戏剧性,表现的是大卫将向巨人歌利亚投出石块的瞬间,米开 朗琪罗的大卫像是在优雅娴静的状态中表现大卫的英雄气概, 贝尼尼的则是通过有张力的动感暗示来表现,叙事的特性更明 显,而非传统的、相对静态的纪念性表达。观看其作品也没有特定的视点,如果围绕作品慢慢观看,则雕塑似乎是活动的。 差不多同期创作的《阿波罗与达芙妮》(图8)具有类似的特性, 表现的是阿波罗追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表情惊恐且下部已经 开始变成月桂树的瞬间。这种对决定性瞬间的把握,既充满了 戏剧性的情节张力,也充满了视觉上的张力,由于人物躯体的 姿态,雕塑的空间有多个方向的延展,配合观者视点的移动转换,动态自然呈现。

       可能得益于贝尼尼在雕塑方面的心得,在建筑方面他也注重对力量和动感的表现,并且在手法上有巨大的突破。圣彼得 大教堂内的神龛(图9)是他的第一个建筑类项目,这是一座室内的亭式建筑,本身并不复杂,但贝尼尼将之处理得华美而别致。人们首先会关注到的一定是其特别的立柱,由下至上逐渐变细,向外鼓出的螺旋纹盘旋上升,四根立柱承托了顶上铜 质的华盖,顶上是四条交汇的曲线屋脊,整个造型具有明确的向上的动感而不乏凝重。这个作品模糊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线,藉由雕塑的手法,建筑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表现力,而其所具有的空间意义,使得它的存在更为妥贴合理。

图7

图8

图9

       贝尼尼在建筑上更大的成就来自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柱廊和 广场(图10、11)。广场设计来自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委托, 为的是无论教皇在教堂立面的中间祈祷还是在梵蒂冈中教皇的 宫殿祈祷,人们都可以看到教皇。整个广场分为两段,靠近教堂的一段是个梯形广场,呈现收缩的态势(周围环境的限制, 也有强化透视的作用),而远离教堂的一段则是横向的椭圆形 广场。广场上原来就有了方尖碑和两座喷泉,贝尼尼的设计可 谓匠心独运,这段空间的椭圆形,将已有的视觉焦点都纳入了 新建环境的系统,方尖碑位于纵横两根轴线的交点,而喷泉正 好是椭圆形两端短弧线的圆心。四排柱进深的柱廊形成的围合 空间,为教堂增添了富有感染力的前奏空间序列,完善了整体 的环境配置,是巴洛克广场的典范之作。贝尼尼曾说“柱廊以 母性的姿态坚定教徒的信仰,团结异教徒,向不信教者展示真 正的信念所在。虽然这些扭曲的立柱是我们所理解的巴洛克风 格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对独立的柱子的强调使人们 更多地回忆起希腊神庙,而非强调墙面的古罗马或文艺复兴时 期的建筑”[1] 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观不是简单模仿。

       贝尼尼的另一建筑代表作是罗马奎琳岗的圣安德烈堂(图 14、15)。这是一座小型圣堂,平面形式十分简单,主体是椭 圆形的筒状体积,上覆椭圆穹顶;外立面两侧是一道低矮的与 主体相反的椭圆护墙,与建筑脱开,似一道屏风,正对着奎琳岗, 中间是贯穿整个高度的山花立面,只是一个开间,角部使用转 折的方形科林斯壁柱。中央向外伸出半圆形的门廊,由两根爱 奥尼柱子承托檐口,檐口上方是教皇家族的盾形族徽。这座建 筑虽小,但其设计手法已有重大突破,相较于早期的巴洛克教 堂,其立面关系反而大大简化,但通过体型的穿插关系,一方 面动感更强,一方面也更有力量。椭圆形开始成为巴洛克建筑 钟爱的形式,相较于圆形,椭圆形有更好的方向性,也利于表 现动感,圆形则是静态的。

       《圣特蕾莎的迷乱》(图12)是贝尼尼技艺成熟后的代表 作,除了对戏剧性瞬间的设定之外,增添了对衣褶的表现,通 过衣褶不仅强调了动感,改变了质感,更由衣褶的复杂变化和 阴影,丰富了整个作品的层次。这座雕塑放置于罗马的胜利圣 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中的考那罗家族礼拜堂, 不仅雕塑的技艺高超,整个空间的设计也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图 13)。雕塑立于彩色大理石的神龛中,雕像背后是围屏,形如 向下倾泻的光束,而它正好挡住了窗口,掩饰了光源;神龛的 形式向外鼓胀,上部是弧形平面的断山花,使得这一戏剧性的 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图10

图11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