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

  • Update:2011-12-09
  • 徐艺乙 南京大学历史系
  • 来源: 装饰杂志2011年第08期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中国的知识体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系;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属于第二类,具体涉及到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传统手工艺主要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长期以来,为了方便传承和传播,人们将与之相关的专门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制作工艺和器物使用的范式、程序、口诀以及故事等,并通过传统手工艺的父子、师徒、作坊和社会生活等的途径进行传承和传播。历史上各种手工艺的实践证明,在传统手工艺的实施过程中,对材料、工艺和形态等体系化的专门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在继承传统、恢复和重建中国手工艺文化的进程中,应当对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予以重新认识,并且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传承或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和把握。
关键词:手工艺传统、知识体系、材料、技艺、形态


二、对手段的方式及其规范之认识
      在传统手工艺之本体的相关知识体系中,手段是指在处置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在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之“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21]这里的法即法度,也是规范。这样的规范既要符合材料的自然特质,也要符合工艺技术的制作规律,如同台湾家具工艺大师叶泰钦所说:“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弯的要顺。”[22] 规范是传统手工艺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规程,亦为某一类或某一种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具体的工艺技术规程是传统手工艺产品质量的保障,比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23] 而具体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则是其进入社会生活的通行证。传统手工艺之手段的方式及其规范的相关知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累积起来的,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并且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被反复印证的。
      在石器时代之初,人们偶尔发现破碎的砾石边缘切割东西比较省力,于是,便开始用石头击打石头使之破碎,由此发展成打、砸、敲、磨、钻等加工方法。后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各种石料的性质有了认识,找出了各种石料的处置方法,制造出了可以用来进行刮削、锤击、砍劈、锥刺等不同形态的石制工具。同时又将处置石料的方法移植到其他的材料上,有目的地对兽骨和木、竹、藤等材料进行刮削、打磨,从而创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骨制、木制器具。1985 年10 月13 日,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化石点发现了“一件明显经过加工和使用过的石制品”,同时还发现了一件“有人工刻划的痕迹”[24]的骨片,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进行有目的加工的实物资料。随之,人们在打制石器的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磨制工艺,于是便出现了半打制、半磨光的石制工具。磨制工艺还被用于早期的装饰品的制作,这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新洞发现的距今约10 万年前的两枚磨制骨质装饰品上得到了证明[25]。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制造石器工具的工艺除了采用直接打制法外,也开始部分地使用间接打制法。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终于制造出了精细加工的磨制石器,即典型细石器,同时还出现了许多经刮制、磨光的骨质制品,有磨制精致的骨针和磨光的鹿角等。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人们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艺程序已经有了一定的要求。硬度较高的岩石多用来制作大型的、坚固耐用的器具,而制作小件的辅助性工具则选用石质较软的石材。石材选定后,通过打制、裁截定型,然后在沙质砺石上蘸水添沙研磨,使之周边整齐,表面光滑,锋刃锐利。最后还要将成型的石器放在兽皮上反复磨擦,使其表面光滑起来。磨制石器的各部位比例更为合理,器形对称、挺拔,用途也趋向专一。在南方地区,石器的加工还采用竹管钻孔、石钻钻孔和琢磨钻孔的技术,制作出带有穿孔的石器工具。加工石器的工艺亦可以用于玉器。《诗经》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宋儒朱熹注之,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26]

11. 骨饰(10 件) 新石器时代 最长3.6cm 最短0.8cm 1980 年包头市东郊阿善遗址出土


12. 刨子 江苏省南通市

      石材加工工艺规范的发端、形成、完善之进程而言,从最初的击打石料到形成石器的加工工艺,再到移植转换形成琢磨玉石的加工工艺,从对各种石材的认识到形成玉石的加工、鉴赏的体系化知识,其间的发展已经有了数十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进程中,与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陶、瓷、金、银、铜、铁、锡等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各种工艺之规范的形成历程亦大体如此。
      在传统手工艺之手段的方式及其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工具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工械技巧,物究其极。”[27]工具是实施工艺技术的重要因素,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得以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当某个事项无法依靠人类自身的四肢和体力去实施时,可以借助工具来完成。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也使人类的手之功能得到了锻炼,并促进和加强了大脑的直观思维能力,人体的协调感、空间感、方向感以及灵敏程度均得以改良和强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行业分工的渐趋细致,工具也向着专门化、规格化和配套化的方向发展。民间流传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和“手无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俗语,其原意源自于对工具的专门功能和作用的强调。在一些专业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均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类型专业工具,而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在操作时则更为严格。
      在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的行业中,初学者的学艺生涯是从关于工具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的。不同的行当使用不同的工具,宜兴紫砂“做花货和做光器所用到的工具品种基本相同,主要有木搭子、镑皮刀、矩车、明针等一系列工具。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做光货的工具线条简单些,而做花货的工具很讲究造型,有很多为满足不同曲线需要的辅助工具。”[28] 各种专用工具的作用是不同的,“壶身用大转盘,壶盖用小转盘。讲究的工具主要是和线条有关的,像‘勒子’,壶肩用一种,壶肚用一种,壶底用一种,转折的地方也要专门做一种(工具),篦子、明针也是这样,每一处线条都有对应的工具。”[29] 在学习工具知识的同时,需要训练手的掌控功能和掌握工具的技能。
      因为任何工艺技术都是“先工后艺,工要娴熟,要到位”[30],苏州刺绣大师李娥英也说过“没有技哪有艺”的话。而技能的训练也是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技能是熟练,技术是理解。”[31]当然,这些只是对初学者的要求,而对于高手来讲,工艺的技术和技能已经不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工艺技术,即在对材料的处置过程中让工艺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能够对材料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而这样的创造须是合乎规范的创造,如此要求高度的智慧和工艺技术知识的支撑。

13. 海南黎族妇女在交流染工艺的经验


14. 竹躺椅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