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主题阐释:装饰三年展专题报道汇总

  • Update:2011-11-16


二,知竹:《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刘小康先生专访》(刊于装饰杂志2011年第4期)

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策展人刘小康先生专访

Interview with Mr. Liu Xiaokang, Curator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Design Triennial

采访:李 馨  Interviewer: Li Xin

编者按:刘小康是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副主席,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香港设计营商周重要组织者和策划人,长期从事设计、公共艺术及雕塑创作,并参与艺术教育和推广。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他与杭间教授联手策划单元展“知‘竹’”。2011 日,《装饰》针对亚洲设计现状、“知‘竹’”立意、首届北京国际三年展等情况采访了刘小康先生。

 

设计中的香港·中国·亚洲

香港、中国、亚洲,再到世界,在地域上是一个层级递增的关系,但从文化影响力来看,往往不成正比,设计三年展就是一次交流的机会,向世界说话,而不是听世界说话。

《装饰》:我们知道,在这次国际设计三年展的境外策展人中,您是唯一的亚洲策展人。目前大陆的设计界对日、韩外的亚洲设计了解得很少,设计界的交流也很少。不知道香港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状况,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设计界有什么交流?

刘小康:香港设计界一直很关注国际设计动向,并迫切地与国际设计界进行交流。将近十年时间里,我们设计中心(指香港设计中心──编者注)坚持举办设计营商周。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活动包括六个不同的论坛,来自200 多个国家的演讲嘉宾云集于此,进行设计交流。在设计营商周举办之前,香港不同的学院以及众多设计师,也会与国际友人交换设计想法及最新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很多香港设计师就被邀请到外国参加展览,或者邀请外国设计师来香港参展。所以谈起香港设计界的国际交流工作,应该说已经发展得比较深入了。

《装饰》:您能就此谈谈亚洲设计的状况吗?亚洲设计在世界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前景如何?

刘小康:对于现在的亚洲设计,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能提供什么,而不是学习什么。亚洲有自己的优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都是历史和生活的沉淀。社会文化所孕育的一切,都可以拿出来跟全世界来分享。比如喝茶,就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里面存在很多设计因素,我们如何通过当今设计师设计出的产品,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现在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亚洲设计师不应该总是按照外国的套路来,复制外国的东西,那些只是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

《装饰》:也就是说现在必须慢慢地走出亚洲,向世界说话,而不是听世界说话。

刘小康:对,是要学会主动展示自我,但是不能慢慢进行,而是要快速推进。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如此迅速,中国设计师可以抓住机遇做很多事情。我们有时把自己束缚住,太多地用外国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设计,太多地用外国人的眼光考量自己应该做什么。在我们的文化领域中,在当代市场中,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发掘,我们完全可以找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营商周与三年展

刘小康先生是香港营商周的组织者,作为本次三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他对两者的异同有深刻的领会,也谈到了这次三年展的策展机制和面临的机遇。

《装饰》:您在香港设计界非常活跃,是香港设计营商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可以跟我们谈一谈香港设计营商周是在什么情况下起步的吗?

刘小康10 年前,也就是2001 年,我们开始筹备香港设计营商周。我们发现,设计和商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两者似乎语言不通,很多厂商不理解设计。这启发我们为设计营商周打造了如下概念:设计营商周就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之外开发设计,依靠设计推动商业活动的进行,创造产业价值;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和企业沟通,并帮助企业和设计师沟通。因此,我们不单是邀请设计师来演讲,也邀请那些重视设计的企业来演讲,进行多方位交流。另外,到场的观众也不仅是设计师,他们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各个企业的不同管理层。

《装饰》:这些企业会在设计营商周寻觅合适的项目吗?

刘小康:我们并不主动为企业和设计师做项目对接,但是谁知道呢,如果机缘巧合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那就交给企业家和设计师们自己搞定。

《装饰》:您认为香港设计营商周和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在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刘小康:很不一样,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学术性比较强,而香港设计营商周则是探索设计和创意、设计和科技、设计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掘无限的可能性。

《装饰》:从您多年从事设计师和设计策展人的经验来看,您觉得北京这次举办国际设计三年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小康:它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首届”二字。坦白说,虽然国内举办过多次国际展览,但都是把国外展览直接带过来,而由国内主导,在国内发生,以国内为出发点,由国内主动定位的展览,这还是第一次。而且本次展览中,中国设计师占有较大比例,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都是极少见的。另外,本次展览内容丰富,包括了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需要大量的工作,甚至足够独立出来单独展览。这五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你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亚洲设计在世界的定位是什么——这次展览在观念叙述上是自足的。本次展览是一个契机,它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人们得以在此比较亚洲设计和西方设计。

《装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周或设计节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国内也有很多设计活动,也有不少活动是假借了设计的名义,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设计节日的火爆现象的?设计节对整个设计界的运转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刘小康:其实没有需要不需要设计节这一说,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尝试。不同的地区都在举办设计周,虽然题目相似,但相互之间总有些不同之处:它们的起源,它们如何启动,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对于香港来说,设计周更大的作用是它的公众教育价值。采用设计周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帮助他们更明智、更理性地购物。

《装饰》:正如杭间老师在新闻发布会上所提到的,北京国际三年展采用境内策展人和境外策展人合作的机制,您认为这种机制的优势在哪里?

刘小康:就我个人来说,杭间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他一直是我的老师,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我支持,而且将他对中国不同地区的竹制品发展状况与我分享。我们一同去找国内有关竹材料的设计,他还热情地就我的其他观点与我进行讨论。所有这些都令我们达成某种默契,这有利于推动展览工作的进行。

 

知“竹”

竹子是一种带有东方印迹的材料,是日常用具的常用媒材,也是坚韧、虚心的品格象征,如今又打上了绿色生态的标记,刘小康先生以“知‘竹’”为题,也是在探究竹子在现代设计中的潜力。

《装饰》:您的策展题目是“知‘竹’”, 是不是出于竹子是东方传统的设计材料的考虑?

刘小康:对。竹子可以用于很多工艺产品中。作为现代人的生活用品,你会发现它真的很棒!意识到竹材料的优势后,我就开始留意有哪些人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哪些地区在加工竹材料方面技术水平高。碰巧去年杭间老师找到我,讨论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相关事宜,我就提出了“竹”这一主题,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我想,是时候让亚洲设计师把我们的东西拿出来和世界分享了。

《装饰》:从中国目前来看,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竹材料的用具逐渐被淘汰了,如今我们来谈竹设计,应是怎样的一种立场,是缅怀,还是重新要把竹子加到大家的生活中来?

刘小康:这点我不同意,竹材料的用具实际上在增多。竹子是木材最好的替代品:在竹子的生长过程中,它吸收二氧化碳;而且竹子三五年就可以成材,但木材要三十年。以前没有人专注于竹制品的开发,因为他们在技术上无法很好地改造竹子。用旧工艺的方法,竹子无法做成多种产品,但如今,有很多方法可以把竹子变成不一样的材料,并很容易运用于设计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竹制品并非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装饰》:那么我们可以说得更准确点,传统制法的竹材料用具在减少,而新工艺、新技术下的竹制品在增多。您的观点绝非缅怀竹制品,而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发新可能,让更多的竹制品走入人们生活?

刘小康:对。当然,我们也要向过去学习,因为过去有很多工艺作品、工艺产品给现在设计师、建筑师以启发,特别是竹材料建筑物,基本上可以被看成将小工艺品放大的结果。

《装饰》:您选择的“竹”这一主题,对于亚洲消费者来说应该是很有亲切感的传统材料,您认为这种材料在当代技术和文化的背景下,其潜力如何,能否被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接受?

刘小康:竹子这种材料的开发运用,对亚洲地区的发展作用重大。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提倡传统材料,而是鼓励用新技术开发传统材料,实现新可能。目前很多设计师都非常注重发掘改造材料的可能性:一些欧洲设计师想方设法运用化学材料,不同的学院也在进行各类研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及生活用品,而众多品牌和设计师又在不断开发新产品,他们的做法和以前完全不同;竹子在建筑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他们把竹纤维抽取出来,变成像木材一样可以运用的板材。由此可见,竹材料存在无限可能性,因此得到很多设计师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把竹子作为手工艺材料或者建筑材料,还可以将其作为有机物,把其中的竹纤维取出,变成布料;或者把带有远红外线的竹碳加入陶瓷等材料中,变成具有功能性的新材料。这一切,不单单给科技带来新的可能性,也给产品带来新的可能性。我对此非常感兴趣,而杭间老师也从设计历史研究的角度给予我参考意见,这些都令我更有信心。本次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邀请到了非常杰出的国际策展人,他们从全球视野看待设计,这将是我们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机会。作为一名中国策展人,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将给世界什么课题,给他们怎样一个研究方向。我相信,竹这一主题必将给未来设计师以无限可能性。“竹”不仅是一种带有东方文化印记的传统材料,也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设计方向,并将成为人类智慧的体现。

《装饰》:这次“知‘竹’”的主题展览,在技术上或者理念上,预计会展现多少种对竹材料的新的探索方式?这次展品在技术方面会借助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吗?

刘小康:有很多,这次展示将非常丰富。从传统工艺的方法,到把竹子变成木材一样的板材,再到把竹纤维抽出转变为新材料,最后到把竹碳混合入其他材料,这里将存在无限可能,值得期待。其实这个世界的任何发展都与科学有关。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完全用传统工艺制作产品,已经基本上不可能了,但我们可以将竹子进行再加工,变成比较容易利用的材料。这将是一个重要尝试,它将具备木材一样方便的特性,并保持竹子特有的质感。

《装饰》:您同时是设计师和著名的设计策展人,您如何区分和定位这两类工作?它们分别给您带来了哪些体验?

刘小康:作为策展人,你更多地是在诉说别人的东西;而作为设计师,则是更多地聚焦于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凭借多年的设计实践,发现在设计领域中,有众多值得讨论的课题。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对某些领域的讨论仍太少,讨论的主题也多是局限于世界其他地区选择的课题。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考量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如竹子这种材料,用途广,工艺成熟,且贴近生活,无论对人还是对环境都不失为一种优质材料。不要指望西方会主动发掘这类题材,你(亚洲人)不做,它们就会被搁置,因此,我们必须自己扛起这份责任。要提出我们亚洲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做法。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