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装饰》杂志社, 立足当代 关注本土 www.izhsh.com.cn

城市腾飞的翅膀:1970年大阪世博会

  • Update:2010-09-01
  • 陈曦
  • 来源: 装饰2010年第9期
内容摘要
Wings of a Soaring City: 1970 Expo Osaka/内容摘要:1970年举办的大阪世博会是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盈利效果最好的世博会之一,它展示了日本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与复兴,同时促进了日本关西地区的再次发展。通过这次世博会,人类对科技与生活的结合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反省,日本从文化层面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圈,而亚洲与世界开启了全新的交流时代。大阪更是通过世博会的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世博会在促进主办城市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方面的积极意义非同凡响。/关键词:大阪、世界博览会、城市规划

二、世界之窗
 

建筑走向世界
 

  大阪世博会引领了建筑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科技等多项创新。世博会会场共建有116座展馆,其中不管是日本的设计师还是参展国的设计师们,都广泛运用钢铁、玻璃和新颖材料来强调现代建筑趋势,把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从试验室内演绎为现实,展望未来的城市发展。


  大阪世博会的主题展馆太阳塔由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总造价127.7亿日元。太阳塔造型像一个冲天巨人,塔内的展示区分布在三个层面:地下展区、底层展区和空中展区,演绎着“人类与生活”、“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技”和“人类战胜自我”的主题。大阪世博会展品收集委员会在政府外交使团的帮助下,向全世界60多个国家征集展品,包括图片、实物、雕像和模型。地下展区主要展示面具、宗教神灵雕塑、地方性生产工具、宗教性用具等;底层展区主要是图片展,主题是“为世界而贡献的平凡人士”;空中展区主要展示各种模型,反映未来的住宅和城市面貌。太阳塔内部空间一次可容纳2500人,每天开放11-12小时。由于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开放性的空间布局,许多观众在面对无止境的排队和拥挤人潮时,都乐于来到太阳塔开放的大型公共空间,太阳塔因此成为大阪世博会中最受欢迎的建筑之一,且在世博会后得以保留,取代原有的标志塔,成为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


  美国馆的“空气压强屋顶”(新开发的缆绳增强布质空气薄膜技术),是建筑史上初次尝试。其设计的外形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很高评价,后来的东京半圆形屋顶体育馆就是以此为样本建造的。馆内宇航展厅内陈列着“阿波罗”系列飞船,阿姆斯特朗踏在月亮上的脚印巨幅图片与令无数观众趋之若鹜的月亮石。苏联馆也以太空和太空技术为主题,同时还通过柴科夫斯基曾经弹奏过的钢琴和一个可同时放映10部电影的巨型银幕彰显传统文化。日本国家馆有排水量为300000吨的油船、放大500000倍的射电望远镜、抗震摩天大楼结构实物模型及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模型。瑞士馆是一栋用 3. 5万盏白炽灯搭建的高55米光芒四射的树型建筑;加拿大馆全部采用木料建成,外观四角上安置了4个棱角形状的反光镜,将环境与建筑的结合演绎出别样意味。


  日本政府一直认为世博会是一个锻炼国内建筑师最好的舞台,所以从来都只用本国的建筑师。1966年,日本政府指定丹下健三为大阪世博会350公顷用地面积的总规划师。当时50多岁的丹下健三属于日本20世纪国际级建筑大师,在此之前,他设计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丹下健三所在建设事务所负责世博会的总体规划,各个规划的具体设计则由另一些中坚力量的设计师事务所承担。如菊竹清训事务所担当的就是前广场的设计建筑。菊竹清训是丹下健三的后一代日本著名建筑师,而当时不满30岁的仙田满就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有幸参与了另一个小广场的规划设计。此外还有黑川纪章、矶崎新的事务所也在其中承担了具体的设计项目。1985年筑波科技博览会和2005年爱知县世博会,日本政府又再次指定菊竹清训与黑川纪章、矶崎新共同进行前广场的总体规划。


  1970年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当时日本整体建筑水平,一方面是人才的培养的选拔,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的建筑界是丹下健三一枝独秀,这之后日本建筑界开始人才辈出。另一方面是新的建筑技术和思想对日本建筑业的影响,高强度的施工密度和建设速度也促使建设水平获得提高。


科技与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博会面临转型。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交通手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已经可以很方便地游览世界各地,仅凭展出新奇物品,世界博览会已经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感动和震撼观众的心灵。在这种大背景下,大阪世博会提出了“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的主题,进一步衍生了4个副主题:“追求更完全的生活享受”、“追求更丰裕的自然果实”、“追求更完美的居住环境”以及“追求更好的相互理解”。


  世博会从单纯崇拜技术转为对人类生活的关注,许多与生活休戚相关的新生事物经由这次世博会得到推广,例如输送人流的自动人行步道、无线手机、局域网,以及UCC上岛咖啡、快餐食品连锁等。还有许多在当时没有获得普及,但在之后得到发展的新生事物,如磁悬浮列车、空中餐室、传真送信型新闻、电视电话、电动汽车等。


  会场内占地约20万平方米的“日本花园”展示了日本独特的东方文化与人类生活的和谐融汇。园林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氛围,为被拥挤嘈杂的会场折磨得筋疲力尽的观众提供了一个纾解压力,缓和情绪的场所,通过这种形式寓示了世博会的主题。此外大阪世博会也开设了美术展览馆,40多个国家的珍贵艺术品和日本的500多件艺术品,作品涵盖人类整个艺术史,分为“创造的黎明”、“神圣的艺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向自由进军”、“20世纪动态”五个展区,通过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主题。


  自大阪世博会起,几乎每个参展国都会在各自的国庆纪念日举行馆日庆祝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们欢聚一堂,传递信息、合作交流、增进友谊,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为世博会增添了喜庆的色彩,这项开创也成为以后世博会的保留节目。


世界范围的关注


  明治维新以后,国际化始终是日本的国策。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已经开始起飞,制造产业受到世人瞩目,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限。世博会作为国际交流的盛会,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好机会,“理解日本”( Understanding of Japan)成为大阪世博会的重要宗旨。为此,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都出席了世博会的开幕式,皇太子还亲自担任世博会的名誉主席。


  在世博会期间,更有一大批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并出席各自的“馆日”和其它庆典活动,据称日本相当于完成了“十年的外交努力”。国内外媒体的大量报道也使日本和大阪的公众关注程度达到空前水平。大阪世博会的外国游客达到170万人次,远远超过了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20世纪中后叶的日本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开始对文化生活提出要求,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渴望世界了解自身。大阪世博会为日本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当时很多日本人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在会场,人们对工作和参观的外国人充满好奇,有些观众怀着兴奋的心情要求会场内及其各展馆中的外国人签名留念,也有大胆的本地人主动与外国人交流。而那些充满奇妙构思和异国风情的国家展馆,更是疯狂地吸引着无数人赶赴这场盛会。在世博会举办之前,日本每年平均出国人数是0.6%,到2004年,已增长到13.2%[4]iv。世博会为日本打开国门,融入世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阪世博会的另一国际影响在于参展的发展中国家突破了历史纪录,其中14个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参与综合类世博会,这其中,国际联合展区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 2 3 4